banner

我院举办“奋斗的我,最美的国——讲述我的抗疫故事”专题讲座

发布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肆虐。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成功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冲锋陷阵,离不开众多党员群众的无私奉献。为了使师生们更好地了解这场“人民战争”,由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党委主办、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承办的“奋斗的我,最美的国——讲述我的抗疫故事”主题讲座,于912日晚上在珠海校区教学楼F317举行。珠海市援鄂医疗队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群欢主管护师、学院抗疫志愿者马浩添、邹镇宇分享了他们的抗疫故事。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徐瑶主持,学院2020级新生,各党支部代表共约160人参加了讲座。

 

 

   李群欢护师围绕“是‘谁’给了我前线抗疫的勇气”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抗疫经历。当疫情的警报拉响,她毫不犹豫选择前往武汉参加抗疫:元宵夜紧急集结,29日出征武汉,212日进入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38日休舱,320日安全撤退。她认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她参与抗疫工作的原因,多年积累的护理技能让她有顺利完成抗疫任务的信心和能力。她认为,优秀的团队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尖刀,建设方舱医院的倡议者的王辰院士、临危受命请战抗疫的医护人员,他们不畏辛苦,认真救治、护理患者,是抗疫成功的中坚力量。随后李群欢谈到,抗疫过程中社会的参与、人民的团结和病人的坚强令人感动。疫情刚开始,武汉便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捐赠的救援物资,抗疫中医护人员的住宿、饮食和交通都得到妥善的安排,志愿者们的无私付出和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都令人敬佩、感动。最后,李群欢认为国、家是其最大的保障。她谈到中山大学、中大五院还有家人给予了其最大的温暖和力量,同时党和国家在抗疫过程中的正确领导、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都为抗疫成功保驾护航。武汉以封城闭省的方式报国,国家倾举国之力救援,抗疫过程彰显了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2020级硕士研究生马浩添于今年2月至3月在其家乡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担任抗疫志愿者,他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抗疫经历。他认为疫情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马浩添的姐姐也参与了社区抗疫活动,受到姐姐的影响,他也走上了门口的值班岗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完成了十几天的志愿工作。马浩添谈到,观看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同心抗疫”时热泪盈眶。他认为许许多多的人们都在为抗疫做着贡献,他所做的其实微不足道。雷锋说过,国家就是一台大机器,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为国家做着贡献,所以在这次的抗疫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2017级本科生邹镇宇作为社区志愿队的一员,从2月底到3月初担任了两周的防疫志愿者。成为志愿者后,他负责在小区门口测量体温,记录情况以及宣传防护知识。在宣传工作到位的情况下,人们基本都会正确佩戴口罩,有部分人对疫情的严重性以及传染性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测温枪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作为志愿者需要对其进行耐心的解释、规劝和监督。谈到工作体会时,邹镇宇认为社区防疫工作的细致到位,离不开社区服务人员的付出和市民的配合。同时,许许多多为控制疫情而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例如安保人员和快递员,他们的工作比平时更为复杂繁重,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仍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对扭转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保证社会顺利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问环节,同学们与分享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2020级新生颜玉、朱奕勋同学也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抗疫经历和感想,向所有为抗疫做出贡献的人们致以敬意。

 

 

    在这次讲座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线医护人员和青年志愿者在抗疫过程中的担当和奉献。在这场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在总书记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经过这次特殊的战斗,我们对国家更加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信心。中华儿女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迸发出的爱国主义热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赤诚和顽强,看到了中国青年的勇敢和担当,更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