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王为院长:用心创造中法核更美的下一个十年
人物简介:王为,教授,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本科毕业于哈工大材料学院焊接专业,博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研究集中在高能物理领域,以中微子物理研究为主,目前参加的主要高能物理实验有: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PandaX深地实验、LHAASO高海拔地面阵列实验。2014年受聘为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15年-2019年任院长助理,2018年-2020年期间挂职中山大学人才发展办公室与国际科技合作处副处长,2020年6月被聘任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

王为院长的办公室十分整洁有序,王院长戴着一副黑色眼镜,显得严谨而干练。对于履新的王院长,我们有很多好奇,带着我们的问题,采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Q:您当初选择您的研究领域初心是什么?
我的研究领域说起来是比较广的。本科学的是工科,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喜欢物理,于是在推免的时候选择了物理学,想要探索微观世界的构成以及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这也是物理学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和大家一样,选择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初心,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内在规律的好奇。
Q:来到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您有什么印象和感受吗?
我2014年来到中山大学,受聘于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简称理工学院,也就是当前物理学院的前身。理工学院为学校孵化了多个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核技术及应用和我本人的研究领域是有很多交叉的,高能物理所面对的科学问题的研究依赖于核技术来进行,所以我和中法核的同事有了合作,现在有多个同事也和我在同一个大科学项目。
正式来到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之后,第一印象就是我们是中法合作办学,非常国际化。法国的核电以及相关的核技术、核物理很发达,我们中山大学和法国院校合作,在这个特殊领域成立一个学院,引进法国的预科以及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体系,同时以法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以英语为第二外语,但是由于学院的国际性和英语的国际地位,同学们毕业时英文也达到流利运用的程度。这些都是非常独特的。引进发达国家发达领域的成熟体系和技术,让学生有一个国际视角和平台,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学院提供的教育实在是太棒了!我要不遗余力地向家人、朋友、同事、全国的家长和考生推荐这个学院。
Q:您认为学院有哪些优势和独特之处呢?
我想首先就是学科的独特性,核能的特殊性在于它利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最前沿的知识,通过机、电、信息、软件、管理等等,运用到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去。
其次就是学院的培养体系,我们的毕业生除了可以获得中国的硕士学位,同时还有法国CTI认证证书。法国有一套预科教育体系,加强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些对工程和实践最重要的基础科目,其程度超出国内理工科的大学生所要掌握的程度。中法核的学生在预科阶段,简直是经历了又一次类似高考的魔鬼训练。我们的学生,经过三年预科,三年工程师的学习之后,不仅仅是在知识上、能力上得到了系统性的培养,同时品性也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我们中法核学院的又一个特征。
由于中法的合作办学的这种优势,我们学生从入校时就有了国际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掌握中法英三种语言,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大程度上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流上,在文化输出上,还需要努力营造优秀的国际化教育平台,这是学院做得好的地方。
Q:您认为要成为学霸需要什么要素,中法核想培养怎样的学生?
其实学霸不是目标,学霸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人对知识和工具掌握的熟练程度,是比较容易量化的一个评价标准。但综合能力是很难被量化出来的。来到中法核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学霸。作为院长我希望学生们能领悟和感受到学院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把握机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在国际化视野、语言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都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素养。一群学生总会有个排名,但是中法核的培养体系不是为了给学生排名,而是让每个同学都追求卓越。一个典型做法是学院的每学期的学业评价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给每个同学进行综合评价,讨论优点和不足,指出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力求每位同学都成为卓越人才。
Q:您认为海外求学经历对学术发展,对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意义?
我们一般说海外求学指的是发达的欧美国家。当年我们总体科研条件比较落后,到发达国家去求学是很重要、难得的机会。但是随着我们国力的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在科研条件方面与海外其实相差不多,甚至有些领域的科研条件比国外还要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海外求学到底提供了什么呢?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的话,海外求学和异地求学的作用差不多。我想学的东西或者说我喜欢的大学,我的家乡没有,而在外省或外国,我当然就背上行囊去求学了。但是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今天,海外求学不仅仅是专业的,它还是文化的、人生体验的。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这里也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可以继续体验;同样,海外求学可以给我一些我的家乡没有的文化体验和人生经历。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海外求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是拓展视野;“海外”既远也近,海外求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用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广袤的未知世界,既有专业的世界,也有人的世界。
Q: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9日给袁隆平,钟南山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他提到,希望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们弘扬优良的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攀科技高峰。作为一位专家学者,您对此有什么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非常精辟的,这确实是新时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目标和原则。我们中山大学一直倡导的“三个面向”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背后的含义是完全相通的:首先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在从事科研工作时首先要想的是国家战略需求,你的事业、你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广、越走越远;第二个就是面向学术前沿,我们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在前沿上取得突破,而不是去重复别人,非常幸运的是,在当今这个时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面向科技前沿,几乎是完美重合的;最后是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有的担当。袁隆平和钟南山两位院士的名字和成就,提醒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特别在经历了2020年这个特殊时期之后,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秉承上面的原则和目标,我们共同的事业就能够取得更有意义的成功、取得更有意义的突破、更好地回馈养育我们的国家和社会。
Q:您认为中国核工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我们中法核能够对国家起到什么样的助力作用?
能源技术是人类文明水平的标志之一,核能目前是人类掌握的能量密度最高的可控能源,释放的是强相互作用的结合能,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全球变暖是有史以来人类面对的最大危机之一,而核能是清洁能源,可以帮助解决这场危机。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角度,核能对我们国家都至关重要。其次,核能作为最先进的科技实践之一,它的综合性和高标准对整个工业体系的牵引作用是巨大的。这些牵引能够系统地提升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的水平。最后一点——这也是我们基础科研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人类取得科学突破的不同途径。有的科学突破是通过专门的科学研究装置去主动获取的,有的突破是在运用依赖人类知识极限的最尖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两者相辅相承。人类越是利用最前沿的科技去进行生产生活实践,就越有可能发现以前没有遇到的现象并总结它的规律,这些现象和规律会引导研究方向,进而促进人类取得新的科学突破。我认为核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领域。
Q:今年是中法核建院十周年,您对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期望?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成立以来,不仅培养了众多世界一流的核工业工程师,同时也让我们对法国独特而成功的预科教育体系、精英工程师教育体系,以及这一整套的教学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融合实践,我们在办学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未来的十年,我们将在吸纳国际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为核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学科培养更多基础知识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培养更具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人才。
教学相长,我们学院不仅仅是核科学与技术这个特殊学科在中山大学的落地之处,对于学科建设肩负重要使命,也是学院众多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成长和成熟的平台。未来的十年,学院将竭尽全力为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成长打造一个理想的平台,助力中山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