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hys

黄永盛 双聘教授

电子邮箱:huangysh59@mail.sysu.edu.cn

研究领域:研究领域:高亮度激光逆康普顿光源及其应用开拓、CEPC束流能量标定、极化测量,cepc同步辐射光源探测及其应用开拓、γγ对撞机设计与分析、γ与中子计量资质获取,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强THz波,新加速原理加速正电子以及正负谬子束,暗光子理论研究等

基本信息

黄永盛,男,中共党员,中山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双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深圳湾实验室同舟学者。黄永盛教授在超强激光驱动等离子体强场加速离子及短寿命谬子束瞬时加速机制、世界首台伽玛光子对撞机及中国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极紫外光源和加速器核药制备以及闪放癌症治疗等前沿技术产业化均有重要成果。

1)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系统深入研究了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加速离子的物理机制,发现了量子电动力学与等离子体相关效应的耦合竞争关系及其对脉冲星研究的应用,探索了高密度谬子束产生及短寿命谬子束瞬时加速机制的创新解决方案。

2)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组织世界首台伽玛光子对撞机及综合束流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具体包括物理可行性分析以及机器和探测器对撞区(MDI)设计,主导设计超高梯度永磁铁,磁场梯度达到606T/m;计算了MeV能区 γ –γ 对撞机的新型暗光子产生机制:γ γ → γ A截面以及实验限值;

3)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微波-高能电子束逆康普顿散射的线性和非线性理论,并将其应用到主持设计的中国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 120GeV超高能电子束流能量高精度标定及极化测量方案,大大降低系统复杂性,并可应用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Sunyaev-Zeldovich(SZ)效应实验验证,也为产生太赫兹波、紫外线(EUV)或中红外光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4)提出并授权了若干重要技术前沿发明专利:强流加速器核药制备系统等、一种高功率可调波长的极紫外光源方法、一种高灵敏度热中子探测器、一种新型闪放治疗仪等,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途径。

理学院个人简介:https://science.sysu.edu.cn/teacher/HuangYongsheng

教育背景

2005年09月–2009年7月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工学博士 导师:王乃彦院士、高喆研究员               

所修课程: 博士生英语, 自然辩证法, 非线性光学,等离子体物理,气体和等离子体动理论,动力系统,非线性泛函分析。

主要研究超短超强激光加速离子的机制研究,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 

2001年09月–2005年7月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工学学士 

所修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随机数学,核反应堆物理,代数数论,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流体力学,电动力学,代数几何,拓扑学,核辐射与探测学。

毕业设计:激光轰击固体靶诱发氘氘反应产生脉冲中子源的基本理论与优化设计,指导教师:王乃彦院士、黄文会研究员。

工作经历

2021年07月-现在 中山大学理学院 教授 博导 副院长,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引进杰出人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伽玛光子对撞机及综合束流设施首席科学家,强流电子加速器核药制备系统总负责人;

2017年07月-2021年06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试验束负责人,主攻方向:高亮度激光康普顿γ光源;CEPC同步辐射光源应用开拓;CEPC束流能量标定;γγ对撞机总体方案设计。负责协调高能所计量资质认证工作开展。

2016年07月-2017年07月 核工业研究生部,核物理教研室,副教授,讲授《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动理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矩阵论》等;

2015年07月-2016年07月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应用所高功率准分子激光实验室 副主任(主持工作)副研究员 主攻方向:强激光高亮度逆康普顿伽玛射线源,激光核物理,强场相对论等离子体中非线性量子电动力学效应,激光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仪(LIPS)在大气雾霾源解析中的应用研究(已有科研样机) 。负责协助管理国家973、国家军863、国家军973等重大国家级项目。

2013年03月-2015年07月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应用研究所高功率准分子激光实验室 主任助理 副研究员      主攻方向:强激光高亮度逆康普顿伽玛射线源,强激光加速获得相对论离子的机制研究,强场相对论等离子体中非线性量子电动力学效应,协助主任管理科研项目申请,研究方向调研与策划

2009年08月- 2013年03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应用研究所高功率准分子激光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2012年聘为副研究员   主攻方向:强激光加速离子的机制研究和相关实验研究,2012年开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一项。

学术兼职

2022.07.01-至今    深圳湾实验室  同舟学者

2021.07.01-至今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2021.01-现在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编委

2019年07-2021年07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教授《核科学技术前沿》

2015-至今  高能量密度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委员会  委员

2015年01月-现在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2008年09月-2021年6月  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兼职讲师,2012年聘为兼职副教授,2017年07月聘为兼职教授,主讲:《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动理论》,《矩阵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微分方程的几何理论与分支问题》等课程 

 

联系方式:

huang_y_s@163.com

huangys82@ihep.ac.cn

huangysh59@mail.sysu.edu.cn

研究领域

主要负责北京试验束上创新与维护,中国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多系统负责人,MeV伽马光子对撞机主要负责人之一,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及新加速原理理论和实验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高亮度激光逆康普顿光源及其应用开拓、CEPC束流能量标定、极化测量,cepc同步辐射光源探测及其应用开拓、γγ对撞机设计与分析、γ与中子计量资质获取,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强THz波,新加速原理加速正电子以及正负谬子束,暗光子理论研究等。

主持课题

2023年8月-2025年12月  教育部重大仪器项目 伽玛光子对撞机及综合束流设施(一期)验证装置 7786万  项目负责人

2022年1月-2022年12月 中山大学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培育项目200万  项目负责人

2020年1月-2021年12月  中国科学院重大培育项目  北京试验束束流标定束线恢复与升级   130万 项目负责人

2019年1月-2021年12月   所创新基金  CEPC束流能量标定 210万 项目负责人

2017年07月-2018年12月  所创新基金   强激光康普顿γ光源  200万 项目负责人

2017年03月-2018年12月  国家自然基金委应急项目 激光康普顿背散射伽玛光源及应用平台的关键技术    项目参加人

2016年01月-2020年12月  国防预研   ****伽玛源***  项目负责人

2011年01月2015年9月   国家973项目  超强光场驱动的高性能高能粒子束的产生及其应用开拓    理论工作负责人

2012年01月-2014年12月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    超短超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加速产生相对论离子的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

2006年01月-2010年9月   国家973项目  若干战略高技术牵引的强场超快物理新前沿新方向      理论工作负责人

2009年01月-2012年12月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基金  强场激光加速产生高性能粒子束  理论工作负责人

获得荣誉

2023年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 二等奖(1/5)

2021年   深圳鹏城孔雀B类人才

2021年   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引进杰出人才

2021年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

2021年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MRE) 期刊 编委

2019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兼职教授

2017年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引进优秀人才

2017年   核工业研究生部 兼职教授

2017年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与技术奖三等奖 第一完成人

2015年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理事

2015年   高能量密度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委员会 委员

2013年   第十二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相对论激光离子加速解析理论,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9 年   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周培源基金会、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委员会、中科院物理所

2009 年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清华大学

2009 年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

2008 年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术新秀

已有学术成果简介

黄永盛在超强激光驱动等离子体强场加速离子及短寿命谬子束瞬时加速机制、世界首台伽玛光子对撞机及中国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极紫外光源和加速器核药制备以及闪放癌症治疗、高能量密度高转速电机等前沿技术产业化均有重要成果。 1)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系统深入研究了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加速离子的物理机制,发现了量子电动力学与等离子体相关效应的耦合竞争关系及其对脉冲星研究的应用,探索了高密度谬子束产生及短寿命谬子束瞬时加速机制的创新解决方案。2)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组织世界首台伽玛光子对撞机及综合束流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具体包括物理可行性分析以及机器和探测器对撞区(MDI)设计,主导设计超高梯度永磁铁,磁场梯度达到606T/m;计算了MeV能区 γ –γ 对撞机的新型暗光子产生机制:γ γ → γ A截面以及实验限值;3)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微波-高能电子束逆康普顿散射的线性和非线性理论,并将其应用到主持设计的中国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 120GeV超高能电子束流能量高精度标定及极化测量方案,大大降低系统复杂性,并可应用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Sunyaev-Zeldovich(SZ)效应实验验证,也为产生太赫兹波、紫外线(EUV)或中红外光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4)提出并授权了若干重要技术前沿发明专利:强流加速器核药制备系统等、一种高功率可调波长的极紫外光源方法、一种高灵敏度热中子探测器、一种新型闪放治疗仪等,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途径。(5)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非对称高能量密度高转速电机,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电机领域,实测温升小于45度并可达到90%的效率(一万转以上),突破性解决了主流电机方案在高转速工况下无法解决的效率低、温升大等瓶颈性问题,开发若干种产品,已经通过多个恶劣场景考验批量生产并成功上市。

具体阐述如下:

在大科学装置和科学平台方面,主要是伽马对撞机、CEPC、激光逆康普顿伽马光源平台等方面的工作,

(1)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中山大学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培育项目200万、中央专项设备3800万支持,完成世界首台伽玛光子对撞机及综合束流设施项目论证、场地初勘、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及评审,设计并加工测试完成世界首款606T/m超高磁场梯度永磁铁,设计并订购伽玛对撞机用直线加速器设备,并利用该加速器凝聚人才,吸引并建立加速器相关的人才队伍,开展加速器应用于:农业辐照育种、核药制备验证、医学闪放治疗、材料辐照胶联以及韧致辐射成像等交叉研究。本人于2017年-2018年高效地组织协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高能所、光机所、日本意大利等多个研究机构共同完成加速器系统、探测器与电子学系统、物理分析系统、激光系统、同步系统、机械系统等组成的世界上第一台MeV级伽马光子对撞机的CDR设计报告,并组织第631次香山会议,香山会议决议支持和推动对撞机的建设。

图:超高梯度永磁铁总装配图VS张力线磁测场景,单位mm。

图:伽玛光子对撞机直线加速器部分示意图

本人具体负责探测器与电子学系统和MDI系统的设计,以及伽马对撞机后期六条应用束线的应用开拓。

图:MeV伽玛光子对撞机MDI设计截面及3D机械图

完成了伽玛光子对撞机对撞物理模拟可行性分析,证明通过三个月数据采集可实现光光弹散5σ的科学发现。深入论证并提出伽马光子对撞机除了辅助学科交叉融合,未来在材料无损探伤、辅助高端装备制备、医学器官高清成像(人脑深入研究)、高能电子(VHEE)闪放治疗设备等交叉研究及产业化研究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考虑了一种基于 MeV能区 γ –γ 对撞机的新型暗光子产生机制:γ γ → γ A。获

得了 γ γ → γ A 的微分截面,作为 动力学混合参数ε和暗光子质量m A.以逐光散射为背景,还给出了MeV尺度γ-γ对撞机中不同时间间隔暗光子参数空间的约束。

(2)主持设计了中国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 120GeV超高能电子束流能量高精度标定及极化测量方案,基于脉冲1um的激光与电子束逆康普顿散射,将散射后的电子束经过分析磁铁偏转测量电子束的二维空间分布,通过一维拟合和二维拟合,对系统误差和统计误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估,获得高能电子能量10的-5次方的高精度标定;

图:激光逆康普顿散射+分析磁铁测量电子束空间分布标定高能电子束能量示意图以及能达到的误差精度,单位mm。

  1. 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微波-高能电子束逆康普顿散射的线性和非线性理论,作为我们在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应用,可以设计相应的地面验证装置,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Sunyaev-Zeldovich(SZ)效应的预测进行实验验证。本研究结果也为产生太赫兹波、紫外线(EUV)或中红外光束等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波源提供了新的方法。

图: (左)非线性微波逆康普顿截面与散射光子能量关系图;(右)基于微波逆康普顿散射在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超高能电子能量标定方案示意图

  1. 基于微波逆康普顿散射,创新性地提出驻波腔或行波腔与高能电子束发生逆康普顿散射测量散射伽马射线能量的办法反推电子束的能量,标定精度可达到6MeV@120GeV。可大大降低超高能电子束能量标定方案的复杂度,大大降低系统设计和实现的经费。
  2. 提供利用激光逆康普顿散射办法对未来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电子束极化进行测量。横向偏振光束对CP对称性破缺并探索了新的物理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我们详细讨论了基于康普顿背向散射结合偏转磁场的原理,利用分析功率的物理表示来拟合散射电子的不对称分布,这与横向极化成正比。

图:极化测量中的分析功率函数及极化度拟合分析曲线

(3)作为北京试验束负责人,协调组织激光核物理实验研究平台的建立:基于BEPCII 2.5GeV直线加速器的激光康普顿散射γ光源,光子能量4MeV-110MeV,光通量预计可达到104-5/s@2018.北京试验束装置完成了E2束线的升级改造,包括束线聚焦磁铁、束测系统、激光电子对撞区管道设计、对撞区后偏转系统、束流传输系统、激光洁净间建造、激光传输聚焦系统、多套高能γ探测系统等多项分系统的设计与建造。国内领先

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加速离子的机制研究,以及量子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相关效应及其对脉冲星研究、暗光子产生、高密度谬子束产生及短寿命谬子束瞬时加速机制的研究。

  1. 建立和扩展了激光等离子体真空膨胀理论,这为激光离子加速解析模型的建立和空间等离子体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国际首次

创新点:a)在一维条件下,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所有的自相似中性等离子体等温膨胀的理论解并详尽地描述了它的物理意义[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031501 (2008)],为国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关于多离子加速的物理实验提供了定量的理论描述。

b)在一维、非准中性以及超热电子满足非Maxwell高能电子尾状分布的条件下,给出了等温等离子体真空膨胀的半自相似解析解[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141504 (2008)]。

c) 给出了对于一维、含时的等温等离子体真空自由膨胀的一般解,证明了在不同的等离子体密度定标长度对应不同的加速模式[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 (3), 268, (2010)]。并预言了可能出在的新的加速模式。

d) 第一次发展了能够描述非准中性等离子体等温膨胀提出了二维模型[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141502 (2008)],并尝试对高能离子的角分布进行描述以解释现有的实验结果。e) 二维各向异性的等离子体膨胀的解析理论预测了在高度各项异性区域,在接近90度角的位置会有一个奇异的能量发射。这个结果对空间等离子体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Phys. Rev. E , 80,056403(2009)],为解释在天体物理中出现的奇异能量发射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超短超强激光加速离子非相对论性解析模型的建立。国际首次

创新点:(a)由高能电子尾巴决定的离子加速具有比热平衡电子决定的离子加速更高的加速效率[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141504 (2008)](热平衡电子决定的离子加速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为t的自然对数,而高能电子尾巴决定的离子加速随时间是t的n次方);

(b)等离子体自生磁场的强度对靶后壳层加速离子的影响可以当作微扰,不会对加速离子的角分布产生实质的影响[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141502 (2008)],这为有关离子角分布呈现环状的争论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第一次给出了相对论性激光离子加速解析流体模型,并据此指出针对不同参数条件的离子能量存在最大限制。国际首次

创新点:a)辐射压力加速中离子被捕获存在一个临界速度[Physics of Plasmas, 19, 093109 (2012)],如果离子的初始速度超越了这一临界速度,它将会进入全新的加速区域,超相对论加速区域。

b)无论是辐射压力加速,还是靶法线壳层加速,相对论解析模型预测决定离子加速的电势趋近于一个常数,这给出了离子加速存在最大能量的上限制[Physics of Plasmas, 19, 093109 (2012)],[Physics of Plasmas, 20,113108 (2013)],这为要实现相对论性的离子加速所需求的基本的激光条件提供预测参考。

  1. 极端强场下相对论正负电子对等离子体中量子电动力学双折射零点条件[Scientific Reports,5,15866(2015)]。国际首次

创新点:明确了量子电动力学效应、强场漂移效应、等离子体的集体效应对量子电动力学双折射现象的影响存在强烈的耦合和竞争关系,并且在一定的等离子体密度或者特殊的光子能量,会出现量子电动力学双折射现象的零点条件,这将影响电子波的偏振演化(对于研究脉冲中子星和毫秒脉冲星具有重要意义) [Scientific Reports,5,15866(2015)]。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相应波段电磁波的诊断来反推脉冲星磁层厚度或者磁层等离子体密度的估算公式及理论,这将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重大的理论参考和帮助。

  1. 短寿命低能谬子束的瞬时加速

高能μ子束是解开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学——轻子味违反或异常磁矩——的有吸引力的关键,也是预期中微子工厂的竞争候选者。介子科学应用受到低通量宇宙射线介子、低能量介子源或极其昂贵的介子加速器的限制。在电子束驱动的等离子体尾流场中发现了低能μ子束的快速加速。在这个尾流场中,μ 子束可以在 22.5 ps 内从 275 MeV 加速到 10 GeV 以上。选择合适的驱动电子束和注入等离子体的μ子束之间的时间延迟,可以压缩μ子束的纵向尺寸和μ子束的能量色散。从驱动电子束到μ子束的能量转移效率可达20%。这种快速加速是将预期中的中微子工厂和介子对撞机变为现实并捕捉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学的有希望的途径。

  1. 藉由光光相互作用的暗光子产生

暗光子是一种新的规范玻色子,它产生于额外的 U (1) 规范对称性。 在本文中,考虑了一种基于 MeVscale γ –γ 对撞机的新型暗光子产生机制:γ γ → γ A。借助 PACKAGE-X,获得了 γ γ → γ A 的微分截面,作为 动力学混合参数ε和暗光子质量m A.以逐光散射为背景,还给出了MeV尺度γ-γ对撞机中不同时间间隔暗光子参数空间的约束

      7.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并实现了一种非对称高能量密度高转速电机,并成功应用于工业电机领域,优势包括:高功率密度大于等于5.2,可轻松实现3000W以上;高效率,电机效率可达到大于等于90%,电机发热量低,能耗低,可长时间连续工作效率稳定大于90%;自调节高容错率,部分损坏还可运转;高转速,可在一万转以上,实测温升小于45度并可达到90%的效率(一万转以上),突破性解决了主流电机方案在高转速工况下无法解决的效率低、温升大等瓶颈性问题,开发WOKENAI(沃克耐)智能无刷工具系列,已经通过多个恶劣场景考验批量生产并成功上市,例如沃克耐角磨机QR01-100A1和QR01-125A1。

图:沃克耐角磨机100,125型宣传图

论文与著作列表

  1. Shuai Hu1,2, Xiaofei Lan12,1, Jinfen Zheng12,3, Yuanjie Bi2, Yuanchun Ye4, Meiyu Si2,5,6, Yuhong Fang2, Jinghui Wang7, Junyan Liu8, Yuan Chen9, Yuling Chen10, Pai Xiang9, Tianye Niu11 and Yongsheng Huang12,2,5*,The dose-related plateau effect of surviving fraction in normal tissue during the ultra-high-dose-rate radiotherapy,Phys. Med. Biol.68 185004,2023;(通讯)
  2. Yuling Chen, Anle Huang, Yuanjie Bi, Wei Wei, Yongsheng Huang, Yuanchun Ye, Genomic insights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novel biomarkers in pancreatic ductal  denocarcinoma: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Reports, Volume 37, 2024, 101580, ISSN 2405-5808, https://doi.org/10.1016/j.bbrep.2023.101580.(通讯)
  3. Gao, Y., Huang, Y., Li, Z. et al. Light dark matter axion-wind detection with a static electric field. Eur. Phys. J. C 83, 1046 (2023). https://doi.org/10.1140/epjc/s10052-023-12219-x
  4. Meiyu Si, Yongsheng Huang, Manqi Ruan, Baifei Shen, Zhangli Xu, Tongpu Yu, Xiongfei Wang, and Yuan Chen, "Relativistic-guided stable mode of few-cycle 20 µm level infrared radiation," Opt. Express 31, 40202-40209 (2023) (通讯)
  5. Zhangli Xu1, Baifei Shen5,1, Meiyu Si2,3 and Yongsheng Huang2,4,Positron acceleration by terahertz wave and electron beam in plasma channel,New Journal of Physics, Volume 25, June 2023
  6. Xin Ge, Pengfei Yang, Zhao Wu, Chen Luo, Peng Jin, Zhili Wang, Shengxiang Wang, Yongsheng Huang, Tianye Niu,Virtual differential phase-contrast and dark-field imaging of x-ray absorption images via deep learning,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DOI:

10.1002/btm2.10494,Bioeng Transl Med.2023;8:e10494.

  1. S.H. Chen,Y. S. Huang∗,Y. Chen,Z. Duan,X.C. Lou,X.F. Lan,M.Q. Ruan,
    M.Y. Si,G.Y. Tang,Y.W. Wang,P.C. Wangand J.Y. Zhang,A toy Monte Carlo simulation for the transverse polarization of high-energy electron beams,Journal of Instrumentation(JINST)17(2022)P08005;(通讯作者)
  2. You-Ge Jiang, Xiao-Nan Wang, Xiao-Fei Lan*, and Yong-Sheng Huang*,Low-initial-energy muon acceleration in beam-driven plasma wakefield using a plasma density down-ramp,Physics of Plasmas 29, 103110 (2022); (通讯作者)https://doi.org/10.1063/5.0107458
  3. Meiyu Si, Yongsheng Huang∗, Shanhong Chen, Pengcheng Wang, Zhe Duan,Xiaofei Lan , Yuan Chen , Xinchou Lou, Manqi Ruan, Yiwei Wang, Guangyi Tang ,Ouzheng Xiao, Jianyong Zhang,High energy beam energy measurement with microwave–electron Compton backscattering,Nuclear Inst.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 1026 (2022) 166216;(通讯作者)
  4. Meiyu Si, Shanhong Chen, Yongsheng Huang*, Manqi Ruan, Guangyi Tang, Xiaofei Lan,Yuan Chen, and Xinchou Lou,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inverse Compton scattering
    between microwaves and electrons in a resonant cavity,Eur. Phys. J. D (2022) 76:63;(通讯作者)
  5. Zhi-Wei Lu, Qian Zhao,* Feng Wan, Bo-Chao Liu, Yong-Sheng Huang, Zhong-Feng Xu, and Jian-Xing Li † ,Generation of arbitrarily polarized muon pairs via polarized e - e + collision,PHYSICAL REVIEW D 105, 113002 (2022);
  6. Qian Zhao , Liang Tang , Feng Wan , Bo-Chao Liu, Ruo-Yu Liu, Rui-Zhi Yang, Jin-Qing Yu*,Xue-Guang Ren, Zhong-Feng Xu, Yong-Tao Zhao, Yong-Sheng Huang† and Jian-Xing Li‡, Signatures of linear Breit-Wheeler pair production in polarized γγ collisions,PHYSICAL REVIEW D 105, L071902 (2022);(通讯作者)
  7. Xiaonan WANG (王晓南) , Xiaofei LAN (兰小飞)∗ ,Yongsheng HUANG (黄永盛)∗* , Youge JIANG (蒋又歌),Chunlei ZHANG (张春雷), Hao ZHANG (张昊) and Tongpu YU (余同普),Prompt acceleration of a μ+ beam in a toroidal wakefield driven by a shaped steeprising-front Laguerre–Gaussian laser pulse,Plasma Sci. Technol. 24 (2022) 055502;(通讯作者)
  8. Rong Sha , Jun-Hao Cheng, Dong-Ao Li, Yong-Sheng Huang, Jie Zhao, Yan-Ting Hu, Dong-Ze Zhang,Yan-Bo Wu, Tong-Pu Yu,Dense short muon source based on laser-ion accelerators,Eur. Phys. J. A (2022) 58:249;
  9. 《等离子体物理初步-基础理论和动理论》,黄永盛,毕远杰,202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10. 《高能粒子加速器关键技术第20章高能同步辐射应用技术》, 黄永盛,2021年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1. 王晓南,兰小飞*,黄永盛*,张昊,余同普,Prompt acceleration of a short-lifetime low-energy muon beam,Phys. Plasmas 28, 093101 (2021) (通讯作者)
  12. 王晓锐,黄永盛*,Dark photon production via γ γ → γ A,Eur. Phys. J. C (2021) 81:442(通讯作者)
  13. 董旭 黄永盛* 唐光毅 陈姗红 司梅雨 张建勇,基于微波-电子康普顿背散射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束流能量测量方案,物 理 学 报 Acta Phys. Sin. Vol. 70, No. 13 (2021) 131301;(通讯作者)
  14. Guangyi Tang, Shanhong Chen, Yuan Chen, Zhe Duan, Manqi Ruan, Guangpeng An, Yongsheng Huang (corr-auth)*, Xin-Chou Lou, Jianyong Zhang, Xiaofei Lan,  Chunlei Zhang,The circular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beam energy measurement with Compton scattering and beam tracking method,Rev. Sci. Instrum. 91,033109. (通讯作者)
  15. 黄永盛,γ光子对撞机及相关前沿科学,《现代物理知识》2019,1,54;
  16. Jinqing Yu, Haiyang Lu, T. Takahashi, Ronghao Hu, Zheng Gong, Wenjun Ma, Yongsheng Huang, C. E. Chen, and Xueqing Yan,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2, 014802 (2019)
  17. T. Takahashi*,G. An, Y. Chen, W. Chou, Y. Huang, W. Liu, J. Lv, G. Pei, S. Pei, and C. Zhang,W. Lu,C. P. Shen and B. H. Sun,Light-by-Light Scattering in a Photon-Photon Collider,Eur. Phys. J. C (2018) 78:893
  18. Guang-Peng An, Yun-Long Chi , Yong-Le Dang, Guang-Yong Fu, Bing Guo, Yong-Sheng Huang,*, Chuang-Ye He , Xiang-Cheng Kong , Xiao-Fei Lan , Jia-Cai Li **,  Fu-Long Liu, Jin-Shui Shi, Xian-Jing Sun, Yi Wang, Jian-Li Wang, Lin Wang, Yuan-Yuan Wei , Gang Wu, Guang-Lei Xu, Xiao-Feng Xi, Guo-Jun Yang, Chun-Lei Zhang, Zhuo Zhang, Zhi-Peng Zheng, Xiao-Ding Zhang, Shao-Ping Zhang,“High energy and high brightness laser compton backscattering gamma-ray source at IHEP”,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https://doi.org/10.1016/j.mre.2018.01.005(通讯作者)
  19. 2017.9.18-23 the 1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Physics (AAPPS-DPP2017 for short), invited talk: Laser Particle Acceleration, Radiation and Laser Nuclear Physics;
  20. 2017年9.9-10 物理年会,核物理与加速器物理分会邀请报告,Intense laser-nuclear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强激光核物理及其应用研究;
  21. Y. S. Huang,“Quantum-electrodynamical birefringence vanishing in a thermal relativistic pair plasma”,Scientific Reports,5,15866(2015).
  22. Huang Yong-Sheng, Wang Nai-Yan, Tang Xiu-Zhang,“Phase and direction dependence of photorefraction in a low-frequency strong circular-polarized plane wave”,Chin. Phys. B Vol. 24, No. 5 (2015) 054202.
  23. Huang Yong-Sheng(黄永盛) †, Wang Nai-Yan(王乃彦), and Tang Xiu-Zhang(汤秀章),“Drift effect on vacuum birefringence in a strong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Chin. Phys. B Vol. 24, No. 3 (2015) 034201.
  24. 孙书营,黄永盛,汤秀章,激光加速电子研究进展及其在空间环境模拟中的应用前景,航天器环境工程,32(3)318-323(2015)。
  25. 黄永盛,优秀GF报告,“激光与缓变密度梯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电子加热机制研究”,2014年7月。
  26. Huang Yongsheng,  ”Quantum-electrodynamical birefringence vanishing in a thermal relativistic pair plasma”, Oral presentation, 13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32, May 19-22,2016,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7. 黄永盛,等离子体中的量子电动力学双折射,邀请报告,2016年秋季物理学年会CPS2016 Proceeding,北京。
  28. Huang Yongsheng(黄永盛), QED birefringence in a relativistic pair plasma, HPLSE2016, Oral presentation,Mar16th-18th,Suzhou,China.
  29.  黄永盛,基于BEPCII的激光逆康普顿源及其在核物理中的应用,口头报告,第二届高能量密度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2016年4月19日-4月21日,清华大学。
  30. 黄永盛,等离子体真空膨胀与激光离子加速,邀请报告,第十七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2015年8月16-19日,四川成都。
  31. Huang Yongsheng,Quantum-electrodynamical birefringence vanishing in a thermal relativistic pair plasma,13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Technology (APCPST 2016),Oral Presentation, May 19~22 2016, Shanghai, China.
  32. Huang Yongsheng,laser-electron acceleration and vacuum birefringence in a strong field,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High-Power laser interaction with Matter and applications, Invited talk, Suzhou, Apr 19-21th 2014.
  33. Huang Yongsheng,Phase and direction dependence of vacuum polarization in a strong circular polarized electromagnetic field,Oral presentation, the 2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density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Sep 21-24th,2014, Beijing.
  34.  Huang Yongsheng, plasma expansion and laser-ion acceleration,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High-Power laser interaction with Matter and applications, Invited talk, Suzhou,Qct 27-29th 2013, Suzhou.
  35. 韩茂兰†,黄永盛,田宝贤等,“激光驱动气库材料实现准等熵压缩理论模型分析”,强激光与粒子束,26(7)072007(2014).
  36. SU Heng-Yi, HUANG Yong-Sheng, WANG Nai-Yan, TANG Xiu-Zhang, LU Wei,“Quasi-Monoenergetic Electron Beam Generation from Nanothickness Solid Foils Irradiated by Circular-Polarization Laser Pulses”,CHIN. PHYS. LETT. Vol. 31, No. 7 (2014) 075202.
  37. 黄永盛,汤秀章,路建新,兰小飞,张 骥,激光与陡峭密度梯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电子加热机制研究,原子能科学技术,48(2),213-218(2014)。
  38. Yongsheng Huang, Naiyan Wang, Xiuzhang Tang, and Yijin Shi,“Relativistic plasma expansion with Maxwell-J u ¨ ttner distribution”,Physics of Plasmas 20, 113108 (2013).
  39. LU Jianxin (路建新), LAN Xiaofei (兰小飞), WANG Leijian (王雷剑), XI Xiaofeng (席晓峰), HUANG Yongsheng (黄永盛), TANG Xiuzhang (汤秀章), WANG Naiyan (王乃彦),“Proton Acceleration Driven by High-Intensity Ultraviolet Laser Interaction with a Gold Foil”,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5, No.9, Sep. 2013,p863.
  40. Y. S. Huang, N. Y. Wang, X. Z. Tang, Y. J. Shi,“RELATIVISTIC THEORY FOR LASER- ION ACCELERATION”,Proceedings of IPAC2013, Shanghai, China,TUPEA016.
  41. HUANG Yong-Sheng(黄永盛) †, WANG Nai-Yan(王乃彦), TANG Xiu-Zhang(汤秀章),SHI Yi-Jin(施义晋), ZHANG Shan(张闪),“Double-Relativistic-Electron-Layer Proton Acceleration with High-Contrast Circular-Polarization Laser Pulses”,CHIN. PHYS. LETT. Vol. 30, No. 2 (2013) 025201.
  42. Yongsheng Huang, Naiyan Wang, Xiuzhang Tang, Yijin Shi, and Yan Xueqing,“Ultra-relativistic ion acceleration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s”,Phys. Plasmas 19, 093109 (2012).自引2次
  43. 兰小飞 ,路建新 ,黄永盛 ,王雷剑 ,席晓峰 ,汤秀章 ,应纯同,“超短超强激光与不同厚度的铝膜作用加速质子的实验研究”,原子能科学技术,47(2)299-302(2013)
  44. 兰小飞 ,路建新 ,黄永盛 ,杨大为 ,汤秀章 ,应纯同,“用CR一39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激光加速产生的1 00 keV以下的质子能谱” ,原子能科学技术,47(3)472-475(2013)
  45. 路建新,兰小飞,戴 辉,黄永盛,席晓峰,王雷剑,杨大为,汤秀章,“紫外超短激光驱动铜薄膜靶产生质子的实验研究”,原子能科学技术,47(2)178-180(2013)
  46. 路建新,兰小飞,席晓峰,王雷剑,黄永盛,杨大为,汤秀章,“预脉冲对超短激光与薄膜靶相互作用加速产生质子的影响”,原子能科学技术,47(4)637-640(2013)
  47. 路建新, 兰小飞, 黄永盛,等. 超短激光与金薄膜靶相互作用产生的质子能谱[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 24(8):1879-1881.
  48. 黄永盛,为人与为学,中国核工业, 07期, pp 58-59, 2012。
  49. 谭志新, 兰小飞, 路建新,王雷剑,黄永盛等. 采用双层靶提高激光薄膜相互作用中加速质子的产额[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 23(1):107-110.
  50. 段晓礁, 谭志新, 兰小飞,黄永盛等. 用20—1020 keV单能质子刻度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J]. 物理学报, 2010, 59(5):3147-3153.
  51. Duan, X., Lan, X., Tan, Z., Huang, Y., Guo, S., & Yang, D., et al. (2009). Calibration of cr-39 with monoenergetic protons. Nuclear Instruments &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609(609), 190-193.
  52. Tan Zhi-Xin(谭志新) †, Huang Yong-Sheng(黄永盛), Lan Xiao-Fei(兰小飞) ,Lu Jian-Xin(路建新), Duan Xiao-Jiao(段晓礁), Wang Lei-Jian(王雷剑), Yang Da-Wei(杨大为), Guo Shi-Lun(郭士伦), and Wang Nai-Yan(王乃彦)†,“Generation of fast protons in moderate-intensity laser plasma interaction from rear sheath”,Chin. Phys. B Vol. 19, No. 5 (2010) 055201.
  53. HUANG Yongsheng (黄永盛) †, WANG Naiyan (王乃彦), SHI Yijin (施义晋),TANG Xiuzhang (汤秀章), BI Yuanjie (毕远杰), GAO Zhe (高喆),“Energetic Laser-Ion Acceleration by Strong Charge-Separation Field”,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2, No.3, Jun. 2010,p268.
  54. Yuanjie Bi†, Tianjue Zhang Chuanxiang Tang, Yongsheng Huang, and Jianjun Yang,“Analytic model for the breakup of a coasting beam with space charge in isochronous accelerato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7, 063304 (2010).
  55. Huang Yongsheng†,et al., “Analytical expressions of the front shape of non-quasi-neutral plasma expansions with anisotropic electron pressures”, Phys. Rev. E , 80,056403(2009).
  56. Huang Yongsheng†,et al.,  “Time-dependent energetic proton acceleration and scaling laws in ultraintense laser-pulse interactions with thin foils” , Phys. Rev. E, 79, 036406 (2009).
  57. M.-P. LIU†, B.-S. XIE, Y.-S. HUANG, J. LIU, M.Y. YU “Enhanced ion acceleration by collisionless electrostatic shock in thin foils irradiated by ultraintense laser pulse” ,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2009), 27, 327–333.
  58. Yuanjie Bi†, Tianjue Zhang, Yongsheng Huang, Shizhong An, Fengping Guan, Chuanxiang Tang,  “Cosine gradient theory in cyclotrons with general dees” ,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 597 (2008) 149–152.
  59. Huang Yongsheng†, et al.,  “Time-dependent neutral-plasma isothermal expansions into a vacuum”, Laser Part. Beams, 26, 671-675 (2008).
  60. Huang Yongsheng†,et al., “Energetic ion acceleration with a non-Maxwellian hot-electron tai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141504 (2008); 
  61. Huang Yongsheng†, et al., “Angular distribution of isothermal expansions of non-quasi-neutral plasmas into a vacuum”,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141502 (2008).
  62. Huang Yongsheng†, et al., “Self-similar neutral-plasma isothermal expansion into a vacuum”,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2, 031501 (2008) .
  63. Huang Yongsheng†, et al., “Hot-electron recirculation in ultraintense laser pulse interactions with thin foils”, Physics of Plasmas, 14, 103106 (2007)
  64. Huang Yongsheng†, et al., “Neutron Generation and Kinetic Energy of Expanding Laser Plasma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4 (10), 2792 (2007)
  65. 李业军, 路建新, 王雷剑, 黄永盛, 张骥, & 张海峰等. (2008). 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原子能科学技术, 42(12), 1082-1085.
  66. 兰小飞, 谭志新, 段晓礁, 路建新, 王雷剑, & 黄永盛等. (2010). 超短超强激光与薄膜铝靶作用加速产生质子的实验研究. 原子能科学技术, 44(2), 307-307.

专利列表

  1. 一种高功率波长可调的极紫外光源的产生装置与方法,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0 1 0712239.7,发明人:黄永盛
  2. 一种高灵敏热中子探测器,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2010916473.1,发明人:黄永盛,吕军光,孙希磊,雒涛;
  3. 强流电子直线加速器中的Chicane系统,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2111424628.0,发明人:黄永盛,陈沅,贺远强
  4. 强流电子直线加速器核素制备系统,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2111425763.1,发明人:黄永盛,陈沅,贺远强 ;
  5. 核素制备用强流电子直线加速器,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2111424612.X,发明人:黄永盛,陈沅,贺远强
  6. 核素制备用强流电子加速器BBU抑制结构,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2111425776.4,发明人:黄永盛,陈沅,贺远强
  7. 一种核药敷贴制备仪,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2210814946.6,发明人:黄永盛,蒋宁一
  8. 一种微型闪光放射治疗设备,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2210867190.1发明人:黄永盛
  9. 一种产生超高剂量率X射线的辐射装置及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2211095794.5,发明人:黄永盛,王景辉,牛田野,葛昕,罗辰
  10. 内置的智能手机监测x射线、伽玛射线和中子剂量装置,已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授权号ZL202020419030.7,发明人:黄永盛,雒涛;
  11. 一种最简的基于智能手机的辐射射线剂量监测装置,已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授权号ZL202020419045.3,发明人:雒涛,黄永盛;
  12. 一种获取X射线空间分布的装置,已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授权号ZL202020419018.6,发明人:雒涛,黄永盛;
  13. 一种用于手机上的光学镜头固定装置,已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授权号ZL202020419025.6,发明人:黄永盛,雒涛;
  14. 一种X射线教学仪器,已授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授权号ZL202020419940.5,发明人:雒涛,黄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