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双融双促|我院举行第一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为进一步推进党建与业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探索“党建双融双促”的内容和方式,对学院专职研究队伍和研究生起到示范引领,引导学院专研团队更加聚焦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服务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大局,学院党委主办了第一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该系列学术沙龙活动主题为“以党建聚核力、以融合促发展”,第一期于10月24日在教学楼F403举行,由学院专任教师党支部、教职工党支部、学生联合党支部及学院研究生会承办。学院党委书记徐瑶、院长王为、副院长马显锋和袁岑溪出席,各学科负责人、青年教师、专职研究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共60多人参会。沙龙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徐瑶书记首先致辞。她强调学术沙龙旨在通过交流激励本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在教书育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推动学院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让研究生了解学院学科规划及发展方向,接触前沿学科知识,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徐瑶书记表达了对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的殷切期望,希望首次沙龙能对后续活动的开展起到参考和引领作用,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随后,我院青年教师康明亮副教授、胡琰莹博士后、余羿副教授、苏军副教授、徐红副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方向
康明亮副教授以《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若干研究进展》为题作学术报告。他指出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是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关系到核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乏燃料后处理目前是中国核工业中最薄弱的环节,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也同样是世界性的难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团队在干法后处理和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乏燃料干法后处理的工业应用,及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选址和安全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参数和科学依据。

胡琰莹博士后对其入职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主要围绕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核电管道、核燃料组件上的焊接问题和先进焊接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率先实现了核材料的固相连接,获得了优质的接头。胡琰莹博士阐明了连接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特征和界面消除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获得优质接头,更揭示了接头的强韧协同机理,为核电结构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学科方向负责人马显锋教授对康明亮副教授和胡琰莹博士后的报告做出点评,肯定了两位报告人的工作和成果,从两个不同方向展现出了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方向的闪光点。核燃料作为核电运营重要支撑,其经济性与安全性在核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我国核电的自主可控息息相关。两位老师分别从核燃料的前端-元件的材料,以及后端-如何处理乏燃料做出介绍,反映出在核燃料领域仍有诸多科学问题亟待大家研究。马显锋教授希望将来能够为大家更加深入地探讨相关问题。
核技术及应用方向
余羿副教授以《托卡马克中的先进等离子体光学诊断技术》为题,向同学们介绍了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的密度极限等若干关键物理问题和先进光学诊断技术。还介绍了多种先进的现代等离子体产生技术。报告展示了包括等离子体技术在内的核技术在核能科学、空间探索、工业应用等领域中的巨大应用价值,显示出中山大学聚变等离子体学科方向的蓬勃发展。
学科方向负责人王志斌副教授高度评价了余羿老师的工作成果。他指出,余羿副教授的很多项目不仅做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他还对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实用性做出进一步探讨。
核物理与核数据方向
苏军副教授主要介绍了他在重离子核反应、原子核液气相变与核数据评估等方面做出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报告中提到他在重离子核反应方向发展了输运模型,加入“输运模型评估项目(TMEP)”国际合作组,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数据评估方面,苏军老师发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核数据评估与预测方法,对核反应实验数据库(EXFOR)提出了校对意见并获得采纳。
学科方向负责人袁岑溪副教授做出点评,对苏军老师项目的前沿性和先进性予以肯定,并对其利用新的仪器发展出更多成果寄予厚望。
核能科学与工程方向
徐红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其个人科研经历,然后重点介绍了核安全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核电厂全生命周期管理、核安全监管、核设施的纵深防御理念、核安全准则等,最后结合自身近期开展的科研工作,对反应堆热工水力学研究的内容、难点、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读。
学科方向负责人姜乃斌教授对徐红副教授本次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学院教师的专业资质以及组成结构给予肯定,希望学院能保持办学特色,将特色转化为优势,引进更多有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更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力创一流学科。
随后进入自由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对老师们的科研经历,研究细节提出了诸多问题,余羿副教授、徐红副教授分别就同学们的疑问,做出了专业解答,在场同学受益良多。
活动最后,王为院长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五位报告人的精彩报告,指出本期学术沙龙达到了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良好效果。并给在场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科研历程,鼓励同学们不要失去初心,要永远有一颗学人的好奇之心,要永远保持年轻。最后,王为院长总结道:“核是年轻的学科,有工有理,也有理工结合,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希望同学们能爱上这个学科。”
本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的诸位分享人,分别介绍了自身学术工作的创新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和影响力,勾勒了属于他们的学术标签、学术脸谱,充分呈现其学术成长与学院学科发展之间同频共振的关系,报告过程丰富精彩,引人入胜,也使学院研究生更加深入了解学院学科规划及发展方向,接触前沿学科知识,首次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取得了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