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青马班 | “千里同途,碧血丹心”杨振宁事迹学习心得(一)

发布人:梁萍萍

引语

 

       青马班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学生骨干培训班,坚持“思想上有信仰,学习上有进步,能力上有提高,同学中有威信”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充足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全方位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团学组织干部、班级学生干部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学院青马学堂学员按照团委的指示,分小组观看了央视纪录短片《致敬!他用50年回应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学员们积极撰写阅读心得体会,分享个人感受,共同学习与交流。

 

 

学习小组(一)陈星昊 张智瀚 杨梓晨 张杰

学习采风

image-20230120120849-1

 

image-20230120120856-2

       

       千里同途,科学巨匠成大成;碧血丹心,循循引路后来人。通过对央视纪录片《致敬!他用50年回应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的学习,本小组成员受益匪浅,被杨振宁先生的胸怀与精神深深感动。“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这是杨振宁先生获颁“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颁奖词。1954年,杨先生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1956年和李政道提出宇宙不守恒定律,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先生在不同领域共拥有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其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他本人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很多年自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这种心理作用”。他对世界科学发展的贡献,让背后的“中国”二字熠熠生辉。

       他的父亲杨武之叮嘱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他也时刻把此牢记心间。他大力推动中美建交,创立“全美华人协会”。在国内推动高等教育,主张青少年加强软件教育,于1980年在纽约建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先生用50年回应了邓稼先先生的约定,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奋斗不已。对我们青年人,杨先生既是引路人,又是精神榜样,启发我们栉风沐雨,玉汝于成;心系祖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困知勉行。

       “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中国为杨先生感动,吾辈愿向杨先生,致敬!本次学习我们一起观看了介绍杨振宁教授的纪录片。短短七分钟的视频,令我们对杨教授肃然起敬。以前,我们只知道他是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科学家,曾长居美国;回望这位百岁老人的后半生,我们才了解到他和邓稼先一样,为我们的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振宁和邓稼先曾是同学,两人志同道合,在那段艰苦岁月都赴美留学深造,意欲学成归来建设新中国。然而那时已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杨振宁因美国禁令不得归国,甚至在往后几十年中,回国探亲都要遭到美国中情局的层层盘问审查。但他仍坚持每年回国一两次,每次回来都要和国内科学家们进行深入交流,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直至2017年杨振宁教授才正式归国。邓稼先曾和杨振宁约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用了五十年来践行约定,在国内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河,荧烛末光增辉日月。百岁的杨振宁仍不忘发光发热,我们青年大学生要以杨教授为榜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磨练过硬实践本领,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共圆中国梦铺路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