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寻访|冯英杰:身处其中方知乐
校友简介

冯英杰,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0级校友,毕业于2016年。现就职于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何乐敏
采访队成员:
刘梦兰、张良鹏、何乐敏,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
采访时间:2017年7月5日18:00
采访当天,由于我们比约定的时间早到达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我们一行人在该公司饭堂较少人的角落里谈论着接下来的采访。与冯英杰校友只有过短信和微信上简单联系的我们不免有点忐忑不安。
不一会儿,一位穿着蓝色衬衫的大哥哥向我们走来,他便是冯英杰师兄。碰面之后,他领我们到会议室去,一路上他向我们了解这个活动和学校的近况,此时我们的紧张感瞬间全无。之后的采访中,冯英杰就是一个热情的师兄,向我们讲述他大学时的故事。
中法核·印象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法核总是会和学习很苦划上等号,当说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学习很苦”的专业时,师兄说其实报志愿的时候也没想太多,但报志愿之前已经在官网上了解过中法核的教学方式,感觉这门专业可以学习到一门语言,同时也可以学习到理工科的东西,这一点挺符合师兄的预期。初进中法核时,可能是因为他们这一届是第一届学生,学院对他们还蛮重视的。当时觉得中法核和其他的学院有很多不一样,因为这个学院设立的目的和背景和其他学院专业是不一样的,感觉学生被赋予了使命,所以他们被培养的路径和他们的学习状态与别的学院有很大的差异,其实说中法核学习很苦也并非无道理。
中法核的分流制度也是自己独有的,开学的时候院长也说过学院每年都有淘汰制度,但开始也没想过会如此残酷,因为是第一届也没把这当一回事。可是后来师兄的一位舍友留级了,就觉得挺诧异的,感觉大学不应该有这样的事。不过很多任课老师都说在法国这是很正常的事,这个制度也会促使学生更用功学习吧。
在中法核,我们的老师都是三四年便换一批,每次有些老师回法国的时候,就像高中毕业时的感觉差不多,三四年的师生关系离别时还是会很不舍,加之他们回到法国之后就很难再见面了。
说起老师,师兄觉得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十分特别的。比如说在上物理数学课的时候,老师会把课本上的每一条公式推导一遍。我们的课程从大一开始就串通得非常好,也就是说后面的定理必定可以从前面的定理推出来,课本和课程的逻辑性非常强,这一点让人十分佩服。师兄说以前也上过其他的理工类学院老师的课,就感觉上课方式有很大不一样。
中法核的前三年属于预科阶段,学习的内容都是比较基础的。当我们问到相比其他理工类学院,师兄会不会觉得我们的课程有所落后?对此,师兄认为学院的体制不一样,这没有太大的可比性。我们学到的东西别的学院未必会学,相比之下我们花在基础上的时间要更多一些。
学习·摆正心态
因为前期的课程属于基础部分,有部分同学可能会觉得大学期间学下来之后最终什么都没有学到。师兄谦虚地说自己基础打得不扎实,所以说到预科阶段学到了什么,起码可以学到法语嘛,师兄笑着说。但是研究生之后感觉课程更加饱满,内容更加丰富。研究生之后的课程有点像通识课,一般两三个星期就结束一门课,它的作用有点引学生入门的感觉,虽说结课之后有些只是可能会忘记,但入门之后我们就会消除了对这些知识的恐惧,如果以后学习和工作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再去自学的话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以后工作上用到的东西未必会在课堂上学到,师兄举例说道:“我现在的工作涉及到的是热工水力这一块,实际上在课堂上我们只会学习到一些热工水力的基础知识,老师是不会跟我们讲那么深的东西的。以后工作或许不会用到这些基础的知识,但如果你不懂的话你可能连概念都不知道。”另外,就像数学上学到的群环域,可能以后都不会涉及到,但在学期的过程中我们的逻辑思维慢慢会得到训练。
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师兄说自己比较适合突击性地学习,就是比较适合研究生学习阶段学习方式。虽然自己理解的不是很深,但考试的话,可以根据课本和课件进行归纳整理。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听,起码知道讲了哪些内容、那一部分是重点,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消化知识的过程。
课外·我们的生活不只有学习
当我们提到“中法核是一个培养学霸的专业”时,师兄也对这个由来已久的观点十分疑惑。如果“学霸”是指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长、学习很努力的话,这点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实际上我们的生活远不止有学习。
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要专心学习不要参加太多杂乱的社团活动,但是师兄个人认为多参加社团还是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锻炼一下如何跟别人沟通以及如何做人处事。如果在大学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课本上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可以给自己多一点机会。
因为师兄那一届是第一届,院内的社团和球队都是刚刚起步。现在的团学联是中法核院内的唯一一个社团,师兄说起初团学联还只是团委,成立时只有四位委员。后来几年里,它从团委变成了团学联,招收了更多的干事、有了一定的规模,于是团学联就开始自己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冯英杰师兄说,他曾是团学联组织部的干事,后来也自己一手创办起生活部,希望能帮同学们处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如宿舍内务等等。因为是院内的社团,他们都会按照自己的实际来举办活动,同时考虑到同学们的课业,一般都不会举办特别繁重的活动。所以总体来说参加院内的社团并没有太大的负担。
冯英杰师兄提到,相比院内的社团,参加院外的社团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院的人想问题的方向比较一致,而且之前也提到因为考虑到课业的问题,院内或许会避免举办太大的活动。但如果和院外的同学接触时,我们就能接触到到不一样的想法,他们也会搞一些办起来比较繁重的大型活动。
师兄热衷于举办公益活动,在学校团委的帮助下,同学们可以自己写策划进行申请举办。冯英杰师兄回忆说,当时连续参加过第八到第十届的公益活动策划,组织过不一样的公益活动:支教、春节的服务,此外还参加过第一届公益策划大赛等等。在大一到大三的假期里冯英杰师兄参加过好几次公益活动的策划比赛,虽说只获得过一些校级的荣誉称不上是什么辉煌的经历,但做公益的经历还是很珍贵的。谈到印象最深的活动时,师兄向我们叙说了大二时的支教。支教的地点正好是冯英杰师兄的家乡,他说道从前期与学校的交流沟通,到招收志愿者,再到购买一大批二手书运到支教的学校并在那里建设了一个图书角……在这整个过程中感触良多。在山村里的孩子们确实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在短短几周的支教活动里志愿者或许教不会小朋友们很多知识,但和他们的沟通交流中,可以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一些平时他们接触不到的东西,同时给他们带来快乐。在那段日子里,师兄说他们住在学校里面,打地铺睡觉、自己做饭……这个活动不仅对学校里的小朋友们,或许对师兄一行人也是一个难忘的经历吧。即使现在出来工作了,师兄仍热衷于组织公益活动,提起前不久组织的去儿童乐园给小朋友们宣传清洁能源的公益活动时,师兄脸上洋溢着自豪。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益活动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他们对那些热衷于做公益的人也难以理解,但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其中的珍贵。
后记:采访完后已经快八点了,师兄还没有离开公司,他说他还有工作没有做完。不了解的人也许会觉得在国企工作一定无忧无虑吧,但实际上他们一直在默默努力着,为中国核电事业做出奉献。中法核的学生也没有少被误解,在一些人的眼里我们是一直在学习的“学霸”或者是书呆子,我们过的生活根本不能说是真正的大学生活,但就像公益活动一样,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理解到其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