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校友寻访|冉文王:既见初心,何曾彷徨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冉文王,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0级校友,毕业于2016年。现就职于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

作者:叶仪基

采访队成员:陈茹、谭悦聪、叶仪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生

采访时间:2017年7月6日  中午

采访地点:中广核设计院附近一间麦当劳内

 

与经过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的我们不同,冉师兄熟练地点了个工作餐,不紧不慢地吃了起来,若不是我们的队员穿着印有“寻访中大校友足迹”的队衫,应该没人会觉得这是一场“正式”的采访。午餐时间短暂,不待我们提问,师兄便把他在学校、实习期间的精彩经历娓娓道来。

 

去感受法国的文化,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师兄的话匣子从实习这个话题打开。来采访前,我们从其他师兄口中得知,冉师兄有去过法国实习的丰富经历,我们对此也十分感兴趣,而冉师兄也没让我们失望,把他自己在那段经历中有趣的事情都一一分享,如话家常。

在冉师兄的口中,出国实习没有了一般人眼中的严肃和谨慎,反倒有种“仗剑走天涯,看尘世繁华”的潇洒和闯劲,令人向往。印象中师兄谈的最多不是工作,而是他在法国那边结识的朋友和一个人的旅行,因为在他眼里,“去感受法国的文化,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他解释道,由于实习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对于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来说远远不够,但对于学习跟法国人交流的方式,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基于这种想法,在实习中,他十分注重与导师和同事的交流,借此机会参观学习了很多同事负责的实验室和课题项目;除工作之外,师兄还利用好每天下班后睡觉前的大段时间出门去参加活动,结识朋友,周末假期的时候更是不闲着,凌晨三四点也会乘坐着大巴跑到其他城市旅行,三个月里足足走遍了九个不同城市。

跟师兄交谈不到十分钟,我们已被其平易近人、乐观自信的性格所吸引,成为他生动叙述的忠实听众。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感染力,让他能跟只有一面之缘的书店老板兴致勃勃地畅谈整个下午并受邀参加家庭晚宴,也让他能在各地旅游的同时,成功说服路上结识的人配合他拍摄完成了一个汇集有24国语言的视频,更让他在工作和生活中,从法国同事和朋友中得到了许多额外的帮助,收获了大量宝贵的知识与经验。相比其他出国实习同学,冉师兄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但是这位不走寻常路的师兄,在所有出国实习的同学当中,口碑却是最好的,深得法国导师和同事的喜爱。

谈及中国人和法国人在思维习惯上的差异,他说中国人做事情讲究直觉和灵感,这样可以跳过一些繁琐的步骤,提高效率;而法国人则偏重既定的“方法论”,倾向于按部就班式的工作,这样可以帮助新人快速上手。至于这两种不同思维习惯在通识教育领域的意义,冉师兄认为,“法国人的方法论能够迅速提高大部分人的下限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却未必能培养出有灵性的人才,而中国则相反。”

 

报考中大就是冲着这个学院来的”

 

谈及报考本专业的初衷,冉师兄也很是直率:当时报考中大就是冲着中法核这个专业来的。他解释道,当年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在中法两国总理的见证下签约成立,中法合作的良好前景和工程师家庭的传统背景也很符合他的口味。“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免费学一门外语嘛,将来看世界多一个维度,给自己多一种可能。”冉师兄认为中外合作的国际背景和丰富的外教资源是我们学院重要的优势,在中法核学习的六年间,除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每天与法国外教朝夕相处的机会让他能熟悉法国人的语言习惯,掌握与不同文化相处的技巧,而这些都成为他在日后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师兄还强调与外教面对面交流学习的重要性。

聊天中我们得知师兄中午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休息时间,都觉得时间有点仓促紧张,而师兄觉得这种工作节奏还可以接受,并认为跟大学期间的生活节奏差不多,压力虽有却不大,这与大多数人对中法核严苛的课程节奏的刻板印象很不一样。他说自己并不是适应能力特别强,而是“吸收”能力略胜人一筹。他举了个例子,听说法国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他便尝试一下不午睡,结果发现自己挺能适应这种节奏,于是他就省出了中午休息的时间用来整理讨论上午的知识点,受益颇大。

善于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并接纳别人的长处成为自己的优势,冉师兄的一席话将他应对工作和学习压力的经验深深地留在我们脑海中。虽然我们并没有问他在中法核苦读六年终于毕业之时的感受,但是我们清楚,师兄心里并不会只有如释重负的喜悦和成就,而更多的是学识渐丰以后,面对自己职业规划蓝图的自信和从容。

 

 

要有自己的态度,也要有自己的方法”

 

作为一枚资深学霸,冉师兄跟我们聊得最多的自然是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秘诀”。

跟那些经常泡图书馆,埋头复习刷题的学霸不同,冉师兄可以说是有些“任性”:白天上完课之后晚上就从事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不写作业,只在考前复习的时候拿出题目来看看。冉师兄把这种看似“不太正经”却能取得不错成绩的学习方法归功于他在课堂上异于常人的专心和与老师频繁的“思维交流”,以及着重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而非盲目的刷题,用他的话讲就是“开窍了”。他尖锐地指出,有些人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刷很多题却总是考不好,那是因为他们思维上偷懒了,头脑不勤于思考,刷再多的题也没用。

在他看来,专心上课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课堂上的学习最高效,而且还能让老师看到自己认真学习的态度。“只要老师知道你是在认真学习,知道你学懂了,不写作业老师也不会为难你的”。相比效率低下的复习,冉师兄更愿意把晚上的时间留给自己的课外拓展、娱乐和社交。

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也使他在同学面前显得有些“不合群”,而他也“更喜欢跟有想法的人玩”。在工程师阶段,上课节奏大大加速,几乎每周完成一门课,课程结束之后的周末就要考试,所以用来复习的时间很少,这就要求学习效率要进一步提高,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消化完大量知识。“耐不住寂寞”的冉师兄便拉了几个跟他有同样想法的同学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定期组织讨论会把各自课堂上获取的信息拿出来分享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保证了复习质量,而让他感到欣喜的是,这种创新的学习办法收效甚佳,参与讨论学习的同学成绩都得到了稳步提高。

对学习的目的有着清醒的判断,既有负责任的学习态度,也有自己认定最有利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并取得成功,这就是冉师兄的学习之道,也是他的工作之道。

他说,自己从来不会为了多挣些加班费而去加班,偶尔加班也是为了完成一些“high-level”的工作,他更愿意多花时间在读书上,扩宽知识面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加“上道”。抱着挣钱而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态度是做不好工程师工作的。

 

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

 

整个采访过程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同时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是师兄对自己优缺点的深入剖析和对自己职业前途的充分认识。

他不止一次强调,对人生的规划,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判断自己适合干什么,自己的前途在哪里,这些问题应该越早考虑越好,而在中国,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起步很晚。他认为中国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梦想,不会根据孩子的理想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尽早帮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在法国,如果孩子说自己未来想当一个作家,家长会欣然鼓励,并带他去接触一些作家圈里的朋友,让他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写作,像这样去引导小孩,如果不喜欢也没关系。但是在中国则不是这样,如果孩子表示想当科学家,虽然家长会很高兴地鼓励他,但很少有采取专门的行动,依然送他去接受跟普通人一样的教育,说到底是家长对孩子的梦想不够重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而这种情况的普遍后果,是很多青年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

冉师兄表示,弄清楚自己最想要做什么,曾是大学里困扰他许久的问题,也是他觉得最难的问题,如今步入职场已经一年多,虽未完全想明白,但也渐渐清晰了。在他看来,自己强在与人沟通,适合组织团队,并对一个项目进行合理分工,让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高效地完成任务,而这也是他乐于去做的事情。

在大二的时候,冉师兄学会了打棒球,并被这项当时国内尚且冷门的运动深深吸引,于是他便说服了身边的一些同学跟他一起尝试棒球,给他们讲解规则,后来共同组建了中法核的棒球队,经过努力拼搏最终取得了校区比赛的三连冠。回想那段充满激情,同时也是他的领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岁月,冉师兄脸上洋溢着自豪感。

对于工程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冉师兄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坚信自己属于前者。他坦言,对于一个项目,他往往会花费一半的精力去完成占百分之九十的简单部分,以求高效,而最难的百分之十需要剩下的一半精力,他会选择放下,这就是他所说的“工程师的心态”。“做研究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够三五年,要付出百分之百的时间,要耐得住寂寞,而我觉得我不适合”,冉师兄的言谈愈发展现出职场的智慧,虽然坦承自己现在容错率低,不会再轻易去尝试很多新事物,但是对于自己选择的这条职业道路,以及自己的事业前程,却有着坚定的信心和清晰的目标。

 

后记

采访结束的时候已过了一个半小时,若不是冉师兄中途离开了一下去打卡,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已经占用了他的上班时间,有点惭愧,只是冉师兄自始至终都很热情招待我们,让我们颇为感动。而他从容洒脱的一番畅谈,其中道出多少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让我们觉得真是机会难得,不虚此行。在截稿时,我们得知了师兄刚刚获得了中广核工程公司优秀新员工的称号,我们更加深信,冉师兄一定不会辜负学院的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核能领域的精英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