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我院学生郭昱航在特区40周年「我为核电点赞」演讲大赛荣获三等奖
10月29日晚,特区40周年「我为核电点赞」广东省首届大学生演讲大赛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文化中心圆满落幕。同时有5394人次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观看决赛现场盛况,参与互动。
本次演讲大赛由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广东核学会主办,大亚湾核电协办。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广东核学会、生态环境部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共青团广东省委、深圳大鹏新区、中广核集团和大亚湾核电等单位领导及其他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决赛现场。
大赛历时3个月,经过前期海选、线上初赛的激烈角逐,共有21位选手进入决赛。活动初赛作品在网络的点赞量高达35万人次。
选手们的演讲聚焦深圳特区40年来中国核电的发展与核电精神的传承。此次大赛不仅给予了大学生群体展露演讲实力、了解核电行业前景的机会,更增进了公众对核电的认知。而核电精神与正能量也将经由大学生们的点赞传递开来。
我院学生张子昂,王怡然,郭昱航报名参加了演讲比赛。郭昱航晋级决赛并获三等奖,演讲稿获“优秀作品奖”,并获聘为“核电科普青年大使”。我院刘李云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附郭昱航获“优秀作品奖”演讲稿:传承使命的火种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郭昱航。
提到自己的学院,我始终难以忘记报考核工程专业时家人激烈反对的样子。他们问我,“你学这个专业,我们以后还能抱孙子吗?”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竟来自我做工程师的父亲与做老师的母亲,也难怪国人视核电为洪水猛兽。但当我开始学习核工程时,才明白这个领域中已有人耕耘三十多年,在黑暗中擦亮了火光。
那就让我们回到烨火初绽的三十年前看看吧。那时,国内的核电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我们没有技术,资金也捉襟见肘;这里有两个数字:1.67亿和40.2亿,1.67亿是当时一整个共和国的外汇储备,而40.2亿,是建设仅仅一座核电站所需的费用。我们甚至没有从无到有培养自己的核工程师的能力,只能重金将技术人员送到海外培训——而他们正是如今我们所说的“黄金人”。
在这片一无所有的混沌中,第一代核电人决心要成为普罗米修斯,将仿若天上的火种点亮在华夏大地上。没有人才,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便转而投身核电技术的研究;没有资金,相关负责人便费尽口舌拼凑出56.74亿的巨额贷款;没有自主教学能力,便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培养方案……一切的一切从无到有,一点星火慢慢点燃。
三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眼前的成就已然熠熠生辉——我们拥有了全球最先进的试验四代堆和远销海外的华龙一号,更有了自主造血的能力,培养出一整代优秀的核工程师。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法国工作的师姐对我谈及的亲身经历——最开始我们向国外企业要技术时,对方带着一种任君采撷的态度,但如今他们变得谨慎起来,曾经随意翻阅的外文资料,如今已经打上绝密的标签;曾经随意出入的国外实验室,如今上个洗手间都要有人盯着。这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终于不再仅仅是一个跟随者,而是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提防的竞争对手。
走在前人开拓出的道路上,像我一样的新一代核电人也正在慢慢成长起来。 曾经的我面对着家人的不理解与担忧,也几近放弃自己的梦想,却仍在志愿填报时提交“核工程与技术”的选项;而他们是我的舍友,天天向我抱怨着早八晚九的满课课表几乎让他们头发都掉光了;但其实他们一个起得比一个早,勇敢面对新一日的挑战……如今的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新的征程,而那份三十年前点燃的火种,仍然熊熊燃烧在每一个新一代核电人心中;那份责任与冲动,未曾有丝毫的改变。
我们新一代核电人如今面临着新的挑战,但还请各位前辈们放心,请看看这一张又一张自信的笑脸,这正是我们新一代核电人的面貌。我们新一代的核电人正在慢慢成长起来,终有一日将成为足以支撑核技术领域天穹的参天大树。
中国核电的火种已经点燃,而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接过火炬,走向全球,燃遍世界!
图文: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
演讲稿:郭昱航
初审:黄佳玮
审核:刘李云
审核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