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我院举行专场招聘宣讲会

发布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2020年11月26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王天博、卢凌峰一行来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针对2021届毕业生举行专场招聘宣讲会。学院院长王为教授、党委副书记刘李云,青年教师代表及5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招聘宣讲会。

 

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李云老师对王天博、卢凌峰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感谢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对于学院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此次专场招聘宣讲会中有所收获。

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李云老师致欢迎词

 

招聘宣讲会上,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王天博介绍了核西物院的相关情况。隶属于中核集团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作为我国最早从事聚变研发的专业研究院,形成了以聚变能源开发研究为核心的聚变研究基地,以先进等离子体军民两用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化基地,以高等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人才教育基地的“一院三地”格局。此次招聘,核西物院设置了大量研究设计类事业编制岗位,希望引进优秀的青年骨干人才加入,共同参与聚变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王天博、卢凌峰老师现场宣讲

 

随后,王天博老师介绍了我国以及核西物院的核聚变发展历史及现状,以及核聚变发展的战略规划。聚变能源有望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我国对聚变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与国际同步。目前各国在托卡马克装置对聚变的研究进展喜人, ITER项目是国际核聚变合作的典型代表,核西物院作为国家ITER计划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承担了多个专项任务。由于ITER总部设在法国,未来核西物院对于掌握法语又具有核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有旺盛的需求。

 

互动与答疑环节王天博针对同学们关心的聚变领域人才缺口、聚变行业人才需求、研究院人才规模与培养、培训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本次专场招聘宣讲会吸引了24名研究生同学投递简历。参加此次招聘宣讲会的王天博、卢凌峰老师均在法国取得博士学位,期间还与同学们进行了法语的交流。同学们流利的法语和专业知识给招聘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场提问环节

 

院长王为教授总结发言

 

院长王为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核聚变能源研究是一个充满希望,拥有无限可能和机会的领域,对人类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核聚变具有光明的前景,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将国家战略需要与世界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实现更伟大的人生价值。他鼓励同学们踊跃投身核聚变能源的研究与设计领域,为国家能源建设贡献来自中山大学的力量。

会后交流

 

 

 

备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简介: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建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

 

研究院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郊区,“七五”期间部分迁至成都市,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全院现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55人,中级研究人员434人。

 

研究院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出300多名硕士、100余名博士研究生。此外,我院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参加ITER计划,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和聚变工程技术骨干。2000年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该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本、专科学历教育。

 

研究院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包括等离子体约束、平衡、加热实验与理论研究以及高压大电流、超高真空、强磁场、强流离子源、微波加热、自动控制、复杂信息获取与处理、低温深冷、超导、大型电物理装置设计建造与维护维修、聚变堆工艺与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22个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实验研究装置,开展了一系列物理实验。特别是1984年建成的中国环流器一号(HL-1)和1994年建成的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两个中型托卡马克装置及其实验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我国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的水平,处于国际上同类型、同规模装置的先进行列,并在探索可控核聚变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于2002年建成,2003年在该装置中首次实现偏滤器位形放电,把我国核聚变实验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后经过三年努力,完成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配套与完善建设项目”,使这一核聚变装置具备了更为强大的加热能力和时空分辨等离子体诊断系统,实验装置研究水平步入到一个新的台阶,具备了开展近堆芯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能力。

 

研究院作为国家ITER计划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自2003年以来,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任务,承担了ITER的磁体重力支撑结构、屏蔽包层模块及第一壁、放电清洗与氚送气系统、中子通量监测系统和偏滤器朗谬尔探针系统等研制任务,以及ITER氦冷固态实验包层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关键工艺技术研发任务,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文字:王会

初审:王志斌

审核:刘李云

审核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