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学︱采访第九届中山大学教学竞赛工科组优胜奖得主马宇教授
马宇,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毕业。2009年开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承担过“传热学”、“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等本科课程教学工作,曾获得“哈工大能源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及“哈工大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017年7月就职于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22年,马宇获得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优胜奖。

近期,学院学生会采访了马宇老师,下面为采访稿。
一、以学生为本,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马宇老师在中法核担任传热学、核反应堆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两门课程均为能源动力类或核工类核心专业基础课。马宇老师认为:相较于大一所学的具有严谨逻辑演化过程的高等数学及物理课程,工科阶段的课程有明显的独特的工科思维。而专业基础课程是工科大学生从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走向专业知识学习的关键过渡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转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学习方法,完成思维的过渡。老师在教学中,要相应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二、举一反三,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马老师谈到,老师应该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物理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做到融会贯通,比如:传热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基本的微分积分知识去解决导热微分方程求解问题。
马老师希望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过程绝不能学一科丢一科,基础知识是我们继续研究学习的强力工具,必须被高度重视。

三、培养兴趣,让学生爱上核专业
由于马老师所教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这些课程是同学们最初接触的核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新颖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核专业能否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在讲授这些专业基础课程时,他会尽量把国内外研究的前沿热点、优秀的研究方法,以及业界新成果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让学生们爱上核专业。喜爱,学生就会更有学习热情,就会有耐心去接受后期相对枯燥的专业课程。
四、拒绝填鸭,引领感受学科魅力
马老师反对填鸭式教学;如果强迫大家接受知识,容易造成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负面效应,有可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排斥。马宇老师希望让同学们了解到核专业的重要性,“核专业并不是没有人愿意学,才强迫大家去学习去接受。核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有生命力的领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对国防、经济、民生都具有深远意义,很多人愿意投身于核专业,我们在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马宇老师一直以上面四点为准则,设计每节课的讲授思路和逻辑,把同学们引导到工科学习的思维框架内。
五、心怀热爱,不要过早拒绝核专业
马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要过早判断自己是否喜欢、是否适合核专业的学习。同学们喜欢的专业可能都是已经接触过的,例如数学、物理;又或者是互联网、计算机这样的热门学科。但是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学习专业课之前,同学们还不能真正确定对专业的喜恶,因为大家未曾接触过,对什么是核工程,什么是核技术,还没有相关概念。或许恰恰是不够了解,所以并不觉得喜欢。
进一步讲,如果大家在数学、物理、化学、机械、计算机甚至互联网方面有兴趣,都能在核专业里一展宏图。核工程是一个容纳多学科的大领域,同学们的特长都将有用武之地,打好专业的基础,然后再发挥专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优势,将达到1+1>2的效果,会让同学们在未来事业发展中脱颖而出。最后马宇老师总结:希望同学们辩证的看问题,有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六、享受课堂,营造愉悦学习氛围
在讲课的时候看到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听讲,就是马老师在讲台上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在每一堂课上看到同学们真挚的眼神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全身心的融入到教学环境里,都会感到特别开心,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应,同学们也学有所得。马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与老师互动,积极参与到课堂进程里。
七、相信自我,造就无限可能
如果人类受限于“没有翅膀就无法飞翔”,那么就不会有飞机的问世。有很多事情的可能性都超出我们的想象力之外,如果我们用有限的阅历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框架内,就肯定飞不高。
同学们永远不要限制自己的发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的学生素质都很好,大家都是非常适合学习和研究的,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读硕士博士,但是如果大家有意愿继续深造,就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采访和文案:张菁杰
初审:李若雅、康明亮
审核:刘李云
审核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