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声论坛(总第185期)

超重核结构与Alpha形成几率

发布人:邢丽丽
主题
超重核结构与Alpha形成几率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瀚林3号C615讲学厅
主讲人
董建敏 研究员

报告摘要:

超重核是当前核物理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竞争十分激烈。报告介绍超重核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面临的挑战。Alpha衰变是超重核的主要衰变模式之一,在超重核的研究以及新元素和新核素的鉴别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Alpha衰变的理论早在1928年就已经被提出,但是仍然存在一个长久以来的疑难问题,即alpha粒子在母核中如何形成并且如何准确计算形成几率,报告将介绍我们最近提出的描述alpha粒子形成几率新模型-多阶段模型。

个人简介:

董建敏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原子核多体理论、超重核结构与alpha衰变,同位旋对称性破缺,核物质状态方程与超流性、中子星物理与引力波辐射、QCD的理论研究。2012年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15年获得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8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并获近代物理所青年科技人才奖特别奖,2022年获国家优青项目资助。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提出了推广的同位旋多重态质量方程GIMME,用于解释Nolen-Schiffer反常与Wigner IMME的破缺,引起了国内外实验工作者的关注;提出了描述alpha衰变形成几率的多阶段模型;提出Z因子效应对3PF2中子超流能隙的强烈抑制,引发了国际同行对3PF2超流性的广泛讨论,澄清了Z因子效应在中子星冷却中的作用。目前在PRL, ApJ, MNRAS, PRC, PLB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