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声论坛(总第160期)
关于微试样技术几点思考及压痕法测疲劳性能
摘要:
电站高温高压缺陷构件剩余寿命评估,通常按EPRI的三阶段原则,微试样技术为实现寿命评估第三阶段成为可能。提取材料真实性能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金相覆膜,硬度测量和应变测量;其次是压痕法,测机械特性、断裂特性、残余应力和蠕变特性;最后是小冲杆或小冲梁。只有第三阶段的方法可直接提取材料的破坏性能,比如蠕变断裂时间、蠕变裂纹起裂和蠕变裂纹扩展速率等。报告试图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对目前微试样技术的方法和规范进行评论和建议,在压痕法预测机械特性和断裂韧性方面,对如何提高预测精度提出了建议,对临界应力法和临界应变法进行了评论。另外,指出了欧洲小冲杆规范EN-10371的一些缺陷,为了发挥小冲杆试验能达到破坏阶段的优势,建议加强缺口试样的研究,特别是高温下蠕变裂纹启裂(CCI)和蠕变裂纹扩展速率(CCG)的研究,因为这对含缺陷构件的寿命评估非常重要。此外,压痕法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小冲杆研究的借鉴,因为微试样技术的本质是可以相通的。最后,介绍了本人在压痕法测试疲劳性能的最新成果。
主讲人简介:
李英治,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年研究生毕业,1982年获数理学部授予硕士学位, 并成为中国科学院首届博士研究生。从师于李敏华院士,固体力学专业, 断裂力学方向,获力博字002号证书。曾以“含裂纹板壳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1989年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及博士后。从事压痕法确定陶瓷断裂韧性研究。1989-1991年受聘于欧洲共同体联合研究中心Visiting Scientist, 从事高温材料数据库的开发。1991年在荷兰电力研究院 (今DNV-GL Energy) 任高级顾问。长期从事电站高温高压缺陷构件寿命评估,处理过核电站汽轮机大轴,燃气轮机叶片寿命以及海上风能平台等上百个工程案例。1992年曾短期任教澳门大学科技学院。1998年起参与了多个欧洲小冲杆联合研究项目,参与欧洲标准局CEN的小冲杆技术标准CWA15627以及规范EN-10371的编制。近年来从事便携式压痕仪的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