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学院新闻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王菁珩来我院主讲“核科学概览和前沿”讲座

发布人:周越
活动时间
-

       2021年3月5日晚上,由学校党委组织部主办、我院党委承办的珠海校区学习“四史”讲座《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履行新时代使命》在珠海校区教学楼F520举行,珠海校区各院系师生共300多人参加了讲座。主讲人王菁珩同志是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原国营221厂最后一任厂长,曾参与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徐瑶主持。

       讲座开始,王菁珩同志首先生动地向大家讲述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的开拓者们,在青海省的金银滩上自力更生、艰苦探索、日夜奋战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随后,王菁珩同志满怀热情地带领大家了解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历程:第一块铀矿石“开业之石”的成功开采标志着中国核事业的初步创建;在中央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下、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下以及早期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核事业迅速起步与发展;经过九次运算、爆轰实验后,终于有了“牵住牛鼻子”的理论突破……最后成功自力更生研制出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以及邓稼先、于敏、刘玉琴等老一辈核科学家的历史功勋,和由此产生的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力的“两弹一星”精神。

       王菁珩同志对青年学生寄予了厚望,他在讲座中希望青年人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灵魂就是精神,就是家国情怀;青年人要做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遇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人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与人民同奋斗,与祖国共命运,紧跟时代步伐,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时代的使命。

       讲座结束后,王菁珩同志向学院赠送了他的两本“两弹一星”精神著作,王为院长代表学院受赠,并为他颁发了讲学证书。

       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古小红同志做总结,感谢王老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奋斗的岁月,回顾了老一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的故事。今天是一场很好的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英雄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伟大的精神,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精神养分。同学们生在伟大的时代,拥有中山大学优越的平台,希望同学们增强本领,淬炼精神,将来投身“核能”这个国家战略性行业,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宏伟目标而贡献青春和智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成就人生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与会领导与嘉宾合影留念。

王菁珩同志为学院成立十周年题词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下面是部分同学听讲座感想。

        2018级本科生  戴薪玲

       王老今年已经八十四岁高龄了,精神矍铄,一点也猜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用他那中气十足的嗓音将那段故事娓娓道来。研发原子弹的过程充满了曲折,从第一次发现铀矿石到第一次达到工业标准的铀浓缩,从依靠苏联提供数据材料,到“土”专家成为中流砥柱。这些如惊涛骇浪的往事在我脑海中一一呈现。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科学家们从苏联提供的海量数据中发现了错误的参数,并通过一年的计算终于得出了正确结果。设计原子弹的时候,无法给科学家们提供计算机,他们用人组成矩阵来完成矩阵计算,每人负责一个点,为达到一个点的收敛结果计算了数千个循环。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多么大的魄力啊!

        我要向研发“两弹一星”的前辈们学习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高尚品质。讲座最后,王老给我们提了两点具体要求,要求我们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做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我会谨记王老的谆谆教诲,成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2019级本科生  梁雨茵

       在参加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履行新时代使命”报告会后,我深受启发——主讲人王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一直为着祖国的核事业全力拼搏,如今已年过耄耋,仍“退而不休”。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全力以赴继承两弹一星精神,履行年轻一代的使命!

       而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当是高远的志向与目标。“人的一生就是为事业而拼搏前进的。”王老的一生都在为着报效祖国的志向而努力拼搏。我们年轻一代,更应如此:志存高远,才能激发拼搏的斗志,我们的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一般漂泊不定”。只有掌握好“青春之舵”,才能更好地掌握好“人生之舵”,将爱国之心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拥有比前人更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和条件,我们处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最好的时代”中,“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业有不精,是因为“心有不专”。但“业精于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与专心。只有勤奋和专心铺就的道路,才能让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年青一代,当应站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祖国复兴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级本科生  郭昱航

       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年过八旬的王老始终用“同志”称呼每一位在场的年轻人,言语中的希冀和期待让我们这些后辈为之振奋。当我提出有关“上海100天”的突破究竟如何取得的问题时,王老耐心地用第一人称视角鼓励我们要扎实基本功、发挥团队的科学民主精神取得新的胜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祖国核工程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深刻理解体会并发扬“两弹一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将个人前途和民族未来牢牢结合,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王老所说“此生无憾矣”。

 

        2020级本科生  肖锦鹏

        生活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或许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一段峥嵘岁月,但我们却需要学习和弘扬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两弹一星”精神。听起王老师介绍氢弹研制过程中发生的技术突跃,我知道那不是巧合,而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凭借着他们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一次又一次对实验的总结反思,才在短时间内有了巨大的突破。这启示着我们中法核的莘莘学子,创新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要有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

        重温那段闪光的岁月,不单是诠释和纪念那一激励了几代中国人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对“两弹”精神永远传承、弘扬和升华。身为一名中法核学子,我们要努力成为这个时代中一名坚定的奋斗者和奉献者,将老一辈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2020级本科生  丁彧

      听完王菁珩教授的讲座,感慨良多、收获良多。老一辈核科学家和工程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艰苦卓绝、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团结一心、共同进退的团队精神以及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交相辉映,深深地触动着一代又一代拥有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不负青春韶华,共奏时代凯歌,彰显青春底色,吾辈当以自强!

 

文字:门启云

摄影:叶文浩

初审:马雷妮、黄佳玮

审核:刘李云

审核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