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学术沙龙回顾(第二十期) | 与王为院长聊聊反应堆中微子探测及其潜在应用
本学期首次学术沙龙在3月10日圆满结束啦!
这一次学术沙龙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王为院长。从基础科学到核技术应用,王院长为我们讲述了反应堆中微子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还解答了同学们的自由提问。。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次沙龙吧!
王为院长首先为大家讲述了中微子的历史:根据β衰变的能谱测出来是一个连续的谱这一反常现象,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猜测β衰变除了放出电子外,还放出了另一个小的中性粒子,即中微子。后来利用逆β衰变原理,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反应堆中微子。
接着,王为院长还介绍了中微子的一种奇妙的现象:中微子振荡、中微子混合,类比苹果,即从一种“味道“变成了另一种“味道”;同时,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的数据,物理学家获得了很多中微子物理的参数,其中包括一个最重要的参数:第三个中微子混合角。
然后,王为院长又指出,通过中微子的数据,我们还可以反推反应堆内部过程以及核数据里面出现的问题。这是反应堆中微子对反应堆核数据的回馈。
最后,王为院长总结道,粒子物理、核物理研究的是最小尺度的物理学构成和相互作用规律,而实际上最大的宇宙的研究也是核物理,你想了解宇宙,就要先了解最小尺度的核物理。极大和极小其实是统一的。

问答环节也十分的精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次学术沙龙都有哪些精彩的问答吧!
问:
您对本科生大创有什么建议和看法呢?
答:
首先,我认为同学们不能盲目跟风,本科生大创不是一种时髦。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目标,千万不要跟风。如果想参与大创,那就说服自己要认认真真地做好这件事,一定要注意达到它本身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我参与了大创”这个指标。大创要量力而行——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同学们一定要确认自己是学有余力,不能因为大创而落下自己课程学习。
问:
研究生做科研时,发现有些知识本科没有学怎么办?
答:
毫无疑问,你要去学习这些知识。不过,“学“也是有技巧的。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下有三种学法:第一种学法是如果要用到某些不懂的知识,直接去查结论,第二种学法是把所有的教科书都学完了,再去做科研。第三种学法则是介于两者之间。首先,不求甚解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完整的学完一门课程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未必能够满足科研的紧迫要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同学们在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部分(科研)可能真的只需要结果就足够了,而有的你必须要弄懂,甚至有些还需要你把这些知识理解得十分透彻。

王为院长的回答
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再次感谢王为院长的分享!
本期学术沙龙的回顾到这里就结束啦!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下次的学术沙龙哦~
À bientô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