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再获优秀科研成果

发布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我院2014级本科生李帆和余晓彬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国际核物理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C》和SCI核心期刊《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上发表科研成果。《Physical Review C》是中科院分区核物理1区top期刊(IF:3.304)。这是祝龙老师指导的14级本科毕业小组再次在核物理主流期刊上发表文章。

   探索原子核电荷和质量的极限一直以来都是核物理研究的前沿问题。超重元素合成是探索原子核质量极限的唯一途径。在过去的几十年科学家合成了Z=105—118号超重元素,填满了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超重核合成的主要途径是熔合反应。由于反应过程中体系准裂变及复合核裂变的影响,超重核的产生截面很低(pb量级),现阶段合成Z>118的超重元素存在较大的困难。提高实验探测能力及找到合适的反应方法和体系对未来合成更重超重元素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多数理论方法的计算结果可以很好的符合实验数据,然而对未知超重核的合成截面预言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理论预言的可靠性变低。为了提供提取对实验有用的信息,祝龙老师研究小组在双核系统模型框架下,系统地计算了合成超重元素Z=119和120的276个可能反应体系并预言了产生截面较高的反应体系。研究发现反应44Ca+252Es(Ec.m.=204 MeV) 和40Ca+257Fm(Ec.m.=206MeV)有希望合成119和120号超重元素。并提议在其他理论框架下做类似的的系统计算。通过不同理论框架计算结果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为实验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c/abstract/10.1103/PhysRevC.98.014618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41365-018-0501-2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