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党史学习丨周顺同志做“马兰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

发布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大家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4月15日,学校党委组织部特邀周顺政委到珠海校区作专题辅导报告“马兰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报告会在珠海校区教学楼F520举行,由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党委承办,珠海校区全体党政领导干部、党委委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和部分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报告会由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瑶同志主持。

 

徐瑶同志致欢迎辞,她说,今天是4.15国家安全日,核盾牌是我国政治安全和国土安全的坚强后盾,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了周顺政委给大家讲《马兰谣》,讲述我国“核盾牌”的铸造历史,有特别的意义,也可以说是一场生动的国家安全教育报告。

周顺政委从军40年,先后在中国核试验基地、总装备部重庆军代局、工兵军代局、武汉军代局等部队工作,曾任师旅团三级政治委员、党委书记,正师级、大校军衔。现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红色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红色管理进百城专家团导师,国防工业协会战略研究部专委。

整场报告由“马兰花”、“马兰人”、“马兰魂”三个单元组成,周政委用《马兰啊马兰》、《祖国不会忘记》这样耳熟能详的歌曲将报告串联,结合图片、影像,声情并茂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唯一核武器试验基地——马兰基地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艰难的创建历程,讲述了我国核武器试验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高度赞扬了多年来为我国核武器事业默默贡献的广大科学家、普通官兵等,深刻诠释了马兰精神的发展、由来、内涵、实质和意义。

 

马兰基地是上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军人在罗布泊西端一片戈壁滩上建设而成的核试验基地。1959年5月,勘察大队在那里规划蓝图,正值马兰花盛开,时任核武器试验靶场主任、后成为马兰基地第一任司令员的张蕴钰将军便提议,将基地生活区命名为“马兰”。1964年10月,随着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马兰基地由此始为外人所知。

 

在这片热土上,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马兰基地神秘、神奇、神圣,曾走出过人民共和国的10位院士、近百位将军,马兰基地烈士陵园也长眠着400多位革命烈士。周政委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张蕴钰将军、程开甲院士、林俊德院士等英模扎根大漠、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铸造核盾牌事业的事迹,更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没有这些英雄为国防科研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坚持,就不会有今天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底气。

 

传颂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这些艰苦奋斗的事迹概括的是马兰人以苦为乐、发奋图强的进取精神和铸盾砺剑、报效国家的担当气魄;彰显的是马兰人无私忘我、以身许国的价值准则;体现的是淡泊名利、甘愿牺牲的高尚情怀。作为党员,应始终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事业大于一切、国家使命重于一切,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一往直前、奋不顾身;遇到困难时敢于攻坚、善于克难,彰显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质,传承先辈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

 

报告结束后,徐瑶书记代表学院为周政委颁发了讲学证书。徐瑶书记总结说,周顺政委为我们讲述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马兰精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敢于攻坚、善于克难;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我们双一流建设需要的,我们要深刻把握“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思想,坚持“三个首先想到”的办学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文字:陈雪桃

摄影:黄佳玮

初审:马雷妮

审核:刘李云

审核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