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周志平
周志平,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师从吕金龙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热机械工艺对增材制造核材料316L不锈钢微观组织调控和力学性能及其变形机制研究。目前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tructural Materials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and Processing、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Microchimica Acta、Vacuum、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Materials Letters 和 Engineering Report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共13篇,其中一作4篇,共同一作1篇。博士在读期间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广核奖学金优秀科研奖”和“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第一届学术海报二等奖”等表彰。

在核材料领域的学习与蜕变
在核材料与燃料循环学科的科研探索,主要以实验为主导,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在核材料领域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实验充满不确定性,作为刚涉足该领域的新人,我深知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优秀的人都是我的学习对象,通过虚心请教和与老师讨论,再逐渐到自己本能解决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增强了我的信心,更是我成长路上最宝贵的收获。
实验中,不能盲目认同他人观点,在遵循基本理论、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要结合自己对问题和实验方法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要善于汲取其中自己能利用的部分。尤为重要的是,实验必须亲自动手,不能纸上谈兵,要有强烈的实践意识,提前规划、提前行动。实践出真知,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台起于垒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尽管科学研究失败是常有的事,但不要害怕失败、要从失败中来,再到失败中去,吸取教训,重新启航,终会成功。

贵在坚持,敢于突破和挑战
科学研究与探索,本就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奇妙旅程。今日看似准确的答案,或许会在下一次科学变革或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与突破中被证明并不成立。这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未知,却也满含希望。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相信自己,敢于突破,勇于挑战,不惧困难,迎难而上。
就像我在研究“退火诱导增材制造核材料316L不锈钢的硬化行为及其变形机制”这一反常发现一样,在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成功证实了一种与传统认知截然不同的现象——增材制造核材料316L不锈钢退火硬化。相较于传统粗晶材料退火会软化,而我们的研究成果打破了这一常规思维。此前虽有学者研究过退火硬化,但都是在复杂的事先预处理和塑性变形之后,而我们的材料在打印后于较低温度下直接退火就能硬化。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研究领域的空白,还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丰富表征手段证明这一反常行为。
这一研究过程让我深刻感悟到,突破自己的思维,拥有独特的想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验证其正确性。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历经无数次的失败,承受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深知每一段科研历程都充满艰辛。就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科学发展需要实践第一的思想、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和学生,我们更应拥有勇于质疑、敢于突破以及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探索未知领域,并敢于挑战未知。
爱默生的名言:“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都是带着同样或更大有利的种子。”在科研和学习的道路上,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正是这些挫折,孕育着成长的机遇。困境本身也是一种磨砺,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适当放松,或许就能找到新的答案。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便能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
图文:周志平
初审:党丽萍
审核:刘李云
审核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