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家乡︱黄昕玥:走近长泰竹编的非遗传承人——经纬编织指尖艺术,传承书写守艺人生
我的家乡福建漳州有着丰厚的手工艺珍藏与传承,其中,在长泰林墩,竹编手艺人、非遗传承人林仁凤和他的三个女儿多年来执着坚守手工竹编技艺,为这个“快生活”的时代保留了一抹独特的竹香。
长泰竹编制作技艺自民国时期从永泰县传承过来,并不断进提升,目前主要存于长泰县林墩地区,其技艺精致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点,经过代代传承,逐渐成为长泰的文化符号,并于2019年入选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六十五岁的林仁凤,专职做竹编已经四十多个年头,是林墩仅剩的一户坚持竹编品制作的手艺人。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者的工作与生活现状,并参加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和家乡田野调查活动。我来到长泰林墩乔美村,林仁凤的家中,了解长泰竹编的制作工艺,并在近日举办的长泰元宵节文化嘉年华活动中采访了林仁凤的女儿林金花,共同探讨长泰竹编的传承发展。
01 走进非遗:长泰竹编的历史与工艺
长泰竹编纯手工制作而成,包含选竹、净竹、锯竹、破竹、劈篾、匀篾、撕篾、煮篾、切丝、刮纹、打光、劈细、编织、漂白、染色、烘干、喷漆等十多道工序。林仁凤熟练掌握祖传的竹编制作技艺,在制作过程中全凭一双手和一把刀,以非凡的刀工将竹子加工成粗细均匀的篾丝或篾片,然后以手工进行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


林家父女在制作竹编
过去,传统竹编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衣食起居中不可或缺的伙伴。长泰竹编品种丰富,从家中的凉席、凉枕、扇子、箕畚、摇篮等,到捕鱼用的鱼篓,采茶、收稻谷时背着的箩筐,再到为婚嫁、节庆准备的“喜”字、“福”字竹篮......由于竹编器具的制作工序细致缜密,成品防蛀、防霉、防潮,经久耐用,天然环保,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深受人们喜爱,更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华,承载着宝贵的工匠精神,见证了闽南人生活品质的提升。


林仁凤家中展示的竹编作品
02 守正创新:长泰竹编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竹编制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林家父女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制作了各种适合摆设的小型工艺品,灵动的竹蜻蜓,小巧的挂坠,精致的花篓、花瓶......这些精美的制品既保留传统技法,诉说着竹编的古老魅力,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使竹编技艺焕发新生。他们设计和编织的作品也在展览活动中多次亮相,近期,作品“泰有福竹”在长泰区福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展出。

竹蜻蜓

竹编挂坠

竹编花瓶

作品“泰有福竹”在展出中
近年,入选了省级非遗的长泰竹编在政策支持和媒体关注下,逐渐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在政府支持下,林家父女开设林墩竹艺作坊,积极参与各类文化宣传活动,向人们展示各式各样典型的竹编制品和创新的竹编工艺。为了让这一技艺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长泰还设置了竹编技艺传习所,向大众开放;并与中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开设竹编技艺体验活动,林家父女还精心编撰了长泰竹编制作技艺教材。

近期活动照片


林仁凤家中的竹编技艺传习所
在此次走访中,我在林仁凤、林金花的指导下学习了基础的竹编工艺,并有幸参与到当天林金花的直播教学中。亲身体验方知,竹编技术对细节把控的要求极高,看上去简单的步骤,可能处处都是“易错点”,初次接触会有层出不穷的意外和差错,一步错便会功亏一篑,但其中也存在巧妙的规律,熟能生巧,需要长久的锤炼方可精进技艺。


作者向林仁凤、林金花学习竹编技术
03 与时俱进:长泰竹编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尽管长泰竹编成功走进了公众视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但在现代生活中、传统手工业的尴尬处境下,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其困境本质是传统工艺系统与现代化社会需求脱节,并表现在几个不同方面。
我与传承人交流后,思考并归纳了长泰竹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同时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我认为突破困境不能仅依赖个体传承人的努力,需要在政策与社会支持和大众关注下完成。
在产品属性方面,竹编制品过去长期局限于传统器具和初级日用品,未从“实用工具”转向“文化消费品”,造成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需求的断层。将竹编制品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嵌入现代产业网络,对接设计、电商、文旅资源,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功能升级,打造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同时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
在精神内核方面,竹编工艺的文化内涵未转化为市场认同的附加值,难以在文旅、文创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重构竹编工艺品产品价值逻辑,将其从作为“物件”的物质层面上升到作为“文化符号”的精神层面,挖掘竹编工艺背后的精神内涵——代代相传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竹材的天然环保理念和“竹”本身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都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传承推广方面,年轻群体对竹编认知不足、兴趣衰减,竹编制品难以激起年轻人的购买欲。对此,需要建立有效的传承推广体系,入驻社交网络媒体平台,通过直播展示竹编制作过程,传递匠人精神,也为有兴趣的学习者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
可喜的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些蒙尘的竹器得以在灯光下重新焕发光彩,散落在乡野间的传统手工业也拂去了岁月的尘埃,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随着传统乡土社会的转型与解构,传统手艺已难以再作为手艺人谋生的唯一手段。
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手艺人依然手捧非遗传承之火,使其在时代的洪流中永不熄灭。我们期待有更多力量为这传承之火添柴加薪,让它持续燃烧,照亮未来。
非遗传承的重任不仅落在手艺传承者的肩上,也落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
作者:黄昕玥 2024级
初审:周越
审核:刘李云
审定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