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我院党委赴乐昌市开展“中山大学粤北办学旧址——中国核能教研起源地党建研学活动”
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学校百年校庆活动,深入发掘探访校史和院史,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党委于2023年12月9至10日组织党建研学团,前往乐昌市坪石镇中山大学粤北办学旧址探访中国核能教研起源地。党建研学团由党委书记徐瑶、党委副书记刘李云带队,学院40名师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通过现场教学、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党建研学教育培训活动。

12月9日下午,研学团到达乐昌市坪石镇。在乐昌市华南研学工作专班的何昆亮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中,实地参观了中山大学在坪石镇的办学旧址,包括当时的校本部、天文台、理学院、工学院等旧址以及当时充当校舍的造船厂,还重点参观了当时卢鹤绂先生为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的旧址——马援庙遗址。




在天文台旧址参观时,乐昌市第二中学的8位学生为参观团朗诵了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的抗战时期诗人野曼在坪石创作的诗歌《遥望》。
何老师为大家详尽地介绍了抗战期间中山大学与坪石结缘的历史,用生动的历史细节结合历史文献,带领师生党员深入了解了时中大师生们在祠堂、小庙和农舍里坚持教学的情景。如当时工学院的学子在造船厂住宿,涉水过武江上卢鹤绂先生等名师的课程。何老师还讲述了中大在坪石时期就已开设了教授马克思主义的课程、用英语教授物理及工学课程。讲到兴起时,何老师为师生们高歌当时的中山大学校歌。
12月10日上午,我院师生与何昆亮老师开展座谈会,我院党务秘书周越同志主持会议。乐昌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邓冬梅、副局长李启平出席会议。
何老师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大坪石办学史,他从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切入,讲述了从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从建国前到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组织在中山大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何老师重点讲述了卢鹤绂先生的生平。“摘冠卸袍归故里,新声出自旧庙堂”卢鹤山绂先生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在美国博士毕业后,马上碾转回国,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山大学粤北办学地,开启了中国核能教研历史。

肖腾跃、全浩鹏、刘雪琴以及郭正鹏等同学分享了自己参加本次“中山大学粤北办学旧址——中国核能教研起源地党建研学活动”的体会。

学院党委书记徐瑶同志做总结发言,她首先表达了对乐昌市文广旅体局以及何昆亮老师的感谢。这一次的党建研学活动,不仅让我院师生党员学习感受了中山大学办学旧址的历史记忆、党建传承、红色基因以及卢鹤绂先生留下的核能教研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乐昌市、坪石镇的在乡村振兴中的变化与发展成果,体会了中山大学在粤北办学五年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科学家精神。希望参加党建研学的同志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希望同学从中汲取到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能源战略服务,为我国核能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毛熠斌、陈树浩
撰稿:周越
初审:陈灿林
审核:刘李云
审核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