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卓越教学 | 我院构建互动性强、多层次的“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 教学模式

发布人:周越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不单是教学规模的缩小,更意味着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范式转型。中山大学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的小班研讨课实施途径,强化学习指导,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采用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融合法国预科-工程师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采用“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安排分为三种:讲学课、导学课和辅导课。同一门课程由50%大班授课(讲学课)与50%小班研讨(导学课和辅导课)组成,讲学课采用大班集中讲授,全年级80-120位学生集体上课,讲授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导学课和辅导课分别采用不超过20人的小班和不超过10人的小组授课,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再分小组进行深入讨论和拓展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老师清楚掌握每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作用。

      二、课程案例

      讲学课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根据教学大纲讲授相关内容并详细讲解例题的思路,方法和答题规范。教师使用黑板板书,将定义的内容、性质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和例题的解答过程一步一步详细地在黑板上展示,以确保大多数同学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定义、定理、证明和例题的推导过程。学生需要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记录下老师的所讲所写。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老师板书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记录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会用手写,动脑思考,做到“知其所以然”。

▲教师讲学课授课照片

 

      导学课的主要任务是评讲老师讲学课上布置的作业。学生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要评讲的习题,不会做没有关系,但是需要记录下思考过程。导学课上老师不讲习题,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导学课的主体。课上由学生上黑板做题,边写边讲,在黑板上完整地呈现出自己的解答过程,同时确保台下的每个同学都能听懂。台下的同学也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遇到解决不了的争议问题,才由老师来引导解答。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中找到题目的正确解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调动所有人思考问题。小班的优势在于所有人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得到解答。

▲学生在导学课上做题讲解

      辅导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没在课上提问的问题和自己课后思考产生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听取其他同学的问题,加深自己的理解。和导学课一样,辅导课的主体仍是学生。学生轮流上讲台以板书的形式提问,所有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并解决问题,丰富师生交流,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水平,对教学计划和布置的习题进行相应改动。如果没人提出问题,老师需要主动提问,一方面要弄清楚学生是因为真的学会了所以没有提出问题,还是因为根本没有去学所以不知有什么问题,另一方面要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立小班制教学的“导学课”、“辅导课”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效果,还因其由学生主导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老师同学对问题进行的讨论,在讲台上对题目进行的回答,都可以让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避免表达跟不上思维、词不达意的现象出现。

      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包括常规的期末考试、每学期8-12次的小测、每学期2-3次的月考、以及创新性地从法国工科院校引进的持续一小时的展示型口试。教研组每周举行教学例会,讲学课和导学课老师互相听课、评课,最大程度地调动中方教师和法方教师,高质量地共同完成学院的教学工作。

      三、总结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以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互动性强、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上提倡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讨论交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考虑。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更进一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内容除了工科应用中所需的知识外,更强调拓展与应用,学习内容覆盖面广,培养既通且专的卓越核能工程师。

 

转载自:中山大学教务部

初审:周越

审核:刘李云

审核发布: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