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学|我院课程荣获2022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进课程”实践教学成果二等奖
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指导,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主办的2022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进课程”实践教学成果评选于近日公布结果,我院袁岑溪副教授课程团队《核物理介绍》荣获二等奖。
一、本次评选目的
本次评选旨在落实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强化红色资源保护,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工作部署,鼓励广大师生深入挖掘和提炼华南教育抗战历史所蕴含的价值引领元素,强化红色基因育人导向,有机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与实践,协同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与一流课程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华南教育精神+”综合教育教学示范活动,推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强化示范引领机制,创建有鲜明针对性、时代性、创新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的现实题材思政实践教学案例库,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二、获奖课程介绍
袁岑溪副教授课程团队
实践教学主题:中国核能教研起源——卢鹤绂先生在中山大学坪石办学点。
教学目标:将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时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核能教研上的杰出贡献作为课程思政典型素材,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精神,激励学生不忘初心,牢记新时代的使命,为使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懈奋斗,引导学生学习、践行和弘扬老一辈核物理学家的科学家精神。
教学设计:组织师生代表前往韶关坪石镇实地调研卢鹤绂先生在坪石的工作和生活经历,通过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还原历史;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融入《核物理介绍》课程教学中,介绍卢先生在核能教研方面的贡献,讲授“裂变与聚变”章节时围绕卢先生关于原子能的应用潜力的论文展开深入探讨,让学生了解卢先生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教研并取得世界级成果的科学家精神,达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总结
以上优秀实践教学案例,体现了积极探索有鲜明针对性、时代性、创新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的思政实践教学的良好成效,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转载自:中山大学教务部
初审:周越
审核:刘李云
审定发布:徐瑶